禹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07位,在201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于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前三百位,在台湾则名列第三百五十八位。2024年最新人口统计暂未公布,但从过往数据可看出,禹姓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 。禹姓作为中国姓氏之一,有着丰富且独特的渊源、迁徙分布历程、历史名人和郡望堂号等相关文化。
### 一、姓氏源流
禹(Yǔ)姓源出主要有二:
1. **出自姬姓,以人名为姓氏**:传说禹为我国古代部落联盟领袖,是历史上“三皇”之一,亦称大禹、夏禹、戎禹。他原为夏后氏部落首领,曾奉命治理洪水。据后人记载,他领导人民疏通河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在持续三十年的治水过程中,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后因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他继位担任部落联盟领袖。禹的后代子孙就以祖上的名字命氏,称禹氏。禹姓姒,名文命。尧任用鲧治理洪水,鲧采用拦挡堵截的办法治理,结果没有成功,被流放羽山而死。舜推荐禹治水。禹受命后劳苦身躯,精心治理,治水十三年,足迹遍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先后开通了九座大山,疏浚了九大湖泽,疏导了九条大河,划定了九州地界,终于完成了平治水土的大业,从而受到老百姓的热爱。于是帝舜便将其位禅让于禹。舜逝世,禹即天子位,国号为夏后,故禹也被称为夏禹。其后代子孙以祖上名字命氏,尊夏禹为禹姓的得姓始祖。
2. **出自妘姓,以国名为姓**:春秋时,有妘姓诸侯国鄅国,子爵,为楚国的附庸,世称鄅子。其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成为鄅姓。后来去邑为禹,表示亡国,离开了都城,称禹氏。
此外,还有部分禹姓源于回族。回族禹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陕西省安康市的恒口等地。据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安康禹氏后嗣为其始祖所立墓碑记载,始祖禹开云,系西安府渭南人,清顺治年间,跋山涉水,来到兴郡安邑(陕西安康),住在梅子铺东、越河西岸(越岭关) 。
### 二、迁徙分布
禹氏族人早先在陇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据湖南邵东《团山禹氏族谱》记载,该支禹氏始迁祖太白公自西晋咸宁年间(公元275年)由江西泰和肇基湘中邵邑,经过一千多年的繁衍发展,子孙遍布湖湘川黔等地,辛亥革命先驱禹志谟便是团山禹氏56代孙。
据韩国《丹阳禹氏族谱》记载,始迁祖禹玄在高丽初年从中国东渡到丹阳定居,高丽在当时是中国元朝时期的行政省之一,全称为“征东行中书省”。禹玄在1014年(高丽玄宗5年)中了进士,任正朝户长,追增为门下侍中平章事 。
据历史文献《陇西堂禹氏族谱》记载,元朝末年,禹氏族人一支从江苏苏州阊门外禹家巷迁兴化东乡(戴窑北侧两公里一带),后逐渐形成禹庄自然村落。到了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 – 1424年),禹氏家族遭难,全村禹姓几乎灭绝。幸存一禹姓六岁男孩因急中生智躲在量米的笆斗里,才逃过劫难,因此被唤作禹斗宝,在其舅母抚育下成人,被后人奉为始祖(中兴始祖)。到了明朝中期,禹庄禹氏家族开始兴旺,其后裔中的禹龙(字子化)擅长诗文,与“状元宰相”李春芳、文学家宗臣过从甚密,留下许多传世之作。到了清朝末年,禹氏家族第九世中产生了著名肖像人物画大师禹之鼎,使该家族令世人瞩目 。
据《河南荥阳禹氏族谱》记载,该支禹氏始迁祖闻政公于明宣德年间(1429年),由浙江余姚江桥村迁徙到河南汜水虎牢关,已传至22世。
如今,中国山西的寿阳县,江苏的阜宁县,甘肃省的古浪县,湖南省的双峰县、邵东县崇山铺、团山镇,河南省的泌阳县、滑县、柘城市、荥阳市汜水县,新乡市原阳县,云南省的弥渡县(多依)、凤庆县、通海县、昌宁县,安徽省的和县、砀山县、萧县芦屯村,浙江省宁波市余姚梁弄镇,贵州省的黎平县、兴仁县,重庆市的永川区,山东省的莱州市、临沂市西南庄村、小郝埠村、蒙阴县、泰安市岱岳区、禹城市,四川省的宜宾市,湖北省的钟祥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崇左县,辽宁省的新民市,河北省阳原县,以及韩国的丹阳郡等地,均有禹氏族人分布 。
### 三、历史名人
1. **禹显**:金朝人,以战功授义胜军节度使,兼沁州招抚副使。他率领200士兵驻守襄垣,元师集步骑数千前来攻城,四次未能攻克。后因内变,城破被俘,但他不屈而死 。
2. **禹祥**:明代临洮人,任仁寿知县。他处世接物,皆以诚实不欺为宗旨,居官清约,生活如同贫寒之士 。
3. **禹之鼎**:清代画家,字尚吉(一作上吉),号慎斋,江苏省江都人。康熙年间官至鸿胪寺序班,他以善画供奉内廷,尤工写照,秀媚古雅,为当代第一,许多名人小像都出自他的手笔 。
4. **禹之谟**:民国奠基者,字稽亭,湖南省湘乡(今属双峰县青树坪镇)人。1900年参加自立军活动,1903年在湘潭创办湖利黔织布厂,1904年迁厂长沙,并附设工艺传习所。1904年加入华兴会,1905年领导收回粤汉铁路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被推为长沙商会会长和教育会长,同年加入同盟会,任湖南分会会长,是该会湖南分会创始人之一。他曾领导湖南民众抵制美货的运动,并被选为湖南省教育会长和商会会长。1906年夏,他将革命烈士陈天华和姚宏业的灵柩运回长沙公葬时,受到当地官僚和豪绅的阻挠,他亲自发动千余学生举行游行送葬。同年被捕,受刑不屈,次年1月5日被绞杀于靖州(今湖南省靖县)东门,终年39岁。其遗体于1912年10月,被安葬在湖南省长沙岳麓山。该墓坐西北向东南,由墓莹、墓碑、石桌、石香炉、石鼓等组成,墓莹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2米高的墓碑上书“烈士禹之谟墓”,墓碑的左右各立石碑两通,上面分别镌刻着烈士生前的遗书和颜昌(山尧)所撰的墓志铭 。
### 四、郡望堂号
1. **郡望**
–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在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 。
– **琅邪郡**:秦始皇时置,在今山东省诸城、临沂、胶南一带 。
2. **堂号**
– **惜阴堂**:因大禹惜寸阴而命名 。
– **十起堂**:大禹治理天下,勤政爱民,吃一顿饭因有公事急待处理而放下碗十次;洗一回头因有公事要把头发挽起来三次,历史上称“一馈十起,一沐三握发” 。
### 五、禹姓宗祠通用联
#### (一)禹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1. **居官恒约;善画成图**:上联典指明代临洮人禹祥,官仁寿知县,处世侍物,以诚实不欺为宗旨,居官清约,生活如贫寒之士。下联典指清代画家禹之鼎,善画人物、仕女,尤其擅长肖像画,多用白描,当时很多名人请他画像 。
2. **居官恒约;为将壮烈**:上联典指明·禹祥,居官清约如寒士。下联典指金·禹显守襄阳,元师攻之,城陷被擒,得脱,复被执,不屈死 。
3. **南朝播誉;金史传名**:上联典指南宋·禹万诚事典。下联典指金朝人禹显,元光初年率二百人守襄垣,元师集步骑数千攻之,城破被擒,不屈死 。
#### (二)禹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绩著常州刺史;化行仁寿使君**: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常州刺史禹万城,政绩卓著。下联典指明代知县禹祥,临洮人,知寿县,处已接物,惟以不欺,居官清约如寒士 。
#### (三)禹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1. **绩奠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首三王**:此联为陕西省韩城市会稽山大禹庙联 。
2. **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徵见道心**:此联为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禹庙联,禹庙建于南朝梁,祀大禹,下联语出《古言语尚书·大禹谟》 。
3. **为官清约如寒士;宁死不屈亦英雄**:上联典指明代知县禹祥,临洮人,知寿县,处已接物,惟以不欺,居官清约如寒士。下联典指金代义胜军节度使兼沁州招抚副使禹显,雁门人,元光初将二百人守襄垣,元师集河朔步骑数千攻之,数四不能拔,会内变,城破被擒,得脱,复被执,不屈,死 。
4. **秀句惊人时戛玉;清言对客总如兰**:此联为清代画家禹之鼎(1647 – 1709)自题联 。
#### (四)禹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与水不争能,力尽八年惟注海;我堂思肯构,目穷千里更登台**:此联为河南省开封市禹王台联,禹王台坐落在开封城东南部,相传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曾在此鼓吹奏乐,人称吹台,明代在吹台上建禹王庙,遂改名禹王台,现存的禹王庙大殿立有高大的禹王像,东西两侧壁上镶嵌着仿古砖雕,描述禹王率领人民治水的功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