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姓是中华传统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较为靠后。据统计,当今明姓的全国总人口约为 23.3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0.014% 左右,在姓氏排名中位列第 282 名 。其族人主要分布于山东、江西、湖北、广东、四川、甘肃等省份,部分族人衍居海外,如朝鲜、韩国等国家。下面将从姓氏来源、郡望、分布情况等方面对明氏进行详细介绍。
一、姓氏来源
源于谯明氏:清《姓韵》中记载,明氏始祖为明由,他是燧人氏时的四佐之一,为谯明氏的后裔。明由因才能出众深受燧人氏看重,其后代便以祖上的名字 “明” 作为姓氏。但由于中国历史的断代,这一说法暂无更多史料可详考 。
源于姬姓
百里视之后:多数书籍记载明氏始祖是秦穆公时丞相百里奚及孟明视之后。春秋时期,秦国丞相百里奚的儿子名叫视,字孟明,是一位将军,他在军事上取得过诸多胜利,为秦国的西部称霸奠定了基础。孟明视死后,其后代以他的字 “孟明” 作为姓氏,后来逐渐简化,舍去 “孟” 字,改姓 “明” 。不过,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孟明视是百里奚之子,而春秋时典籍均无此例,这一传承关系也存在一定争议。
姬明保之后:西周初期,周公旦之子姬明保曾担任重要官职,其后代中也有以先祖名字 “明” 为姓的,只是这一支的相关记载相对较少 。
源于官位
明府:汉朝时期,对郡守一级的官员尊称为 “明府”,其属吏中有以此为荣而以 “明府” 为姓氏者,后逐渐简化为明姓 。
明堂令:南北朝时期南朝设置的官职,负责掌管皇家祭祀的明堂相关事务,担任此官职者的后裔中有人以官职称谓为姓,形成明姓的一支 。
明法掾:隋朝时期设置的司法类官职,从事此官职的人的后代有以 “明法” 为姓,后简化为明姓 。
明纬郎:金国时期设置的官职,负责观测天文气象等相关事务,其后人中也有以明为姓的 。
源于汉化改姓
鲜卑族壹斗眷氏:北魏时期,鲜卑族的壹斗眷氏,在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时,改为汉字单姓 “明” 氏 。但关于这一支改姓的具体细节,也因历史久远而无可细考。
回族:明末清初,南明小王朝的义士以及部分回族中人,因不服满清的统治,舍弃本姓而改姓明氏,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和宁夏等地,甚至形成了集中的 “明川”,有的地方一乡之人都姓明 。
蒙古族、满族:在历史上,蒙古族(元朝)、满族(清朝)中有名字中带 “明” 的人物,但他们并非真正的明姓。比如清代的兵部尚书明珠,本为纳兰氏,全名为纳兰明珠;还有明瑞,是满族镶黄旗人,他们的姓氏并非明姓 。
二、明氏郡望
平原郡:明氏曾居住在平原郡鬲县(即今山东陵县及德州德城区)。鬲在上古时期是有鬲氏的住地,东汉时为侯国。明氏作为平原鬲的世家大族,始祖为百里孟明。在汉朝时,明氏就有帅部治兵的事迹,文武才能在秦代就已彰显。西晋时期有明褒、明普、明预等代表人物;东晋末年及南北朝时期,明玩及其子孙僧胤、僧绍等,还有明俨、明亮、明丕、明协等,他们文才武功均为一时之冠。明氏在婚配往来上也多与世家大族。但由于北魏的入侵,明氏开始散居多地 。
吴兴郡:唐太宗李世民命修《大唐氏族志》一百卷,期间压制山东诸大姓士族,此时明氏位列吴兴郡七姓(湖州)之二,与姚、明、丘、钮、闻、施、沈等姓氏齐名 。而在《元和姓纂》之前,《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记载湖州吴兴郡出十六大姓,明氏位列第十六位。由此可见,在不同时期,明氏在吴兴郡的地位有所变化,且逐渐衰微。目前各类书籍均难以查出吴兴明氏具体居住在哪县哪乡 。
河南郡:隋唐以来,有明克让(历城侯)、明罕、明奉世、明恪、明崇俨、明云腾、明质、明范、明希晋、明俊(平准署侯 ?)等众多明氏显人高官在此定居。据《明崇俨传》记载,明崇俨为洛州偃师人,且多位明氏官员葬在洛阳北邙山,其私宅也多在洛阳。北邙山是历代皇陵之地,连秦始皇的丞相吕不韦都葬在此地,而明氏在北邙山拥有七八处墓地,可见河南郡对于明氏的重要性。此外,北魏孝文帝于公元 494 年迁都洛阳后,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壹斗眷氏改姓 “明”,并命令鲜卑贵族死于洛阳后即葬于洛阳,不得还葬平城(今山西大同),同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郡洛阳县人 。
三、明氏的分布情况
明由的后代如今已难以考查。平原鬲县明氏作为百里孟明之后,在史书上有诸多记载,最早闻于两晋南北朝时代。在近千年的时间里,明氏从秦国(陕西)辗转到齐国(山东),但其间具体的来龙去脉、生存状况以及详细分布已无法确切考证 。
据史书所述,孟明之后以字为姓,最终成为平原望族。因此,明氏的分布情况大致以平原郡为先,金陵(南京市)为次,吴兴郡再次。当然,其中也不能忽视河南郡,还有河南的南阳郡(南阳县) 。
四、平原明氏 —— 青齐豪族
两汉魏晋以来,明氏在平原郡发展成为望族。随兵部侍郎明雅墓志记载,明氏在汉朝时帅部治兵,文武光于秦代,明雅即为平原人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平原明氏历经磨难,先后经历了后赵、前秦、前燕、南燕等朝代,但始终不屈不挠,坚持发展。后来鲜卑拓跋部入侵,史称北魏。晋帝南渡,世家大族纷纷南迁到南京地区,而明氏却坚守家园,抵抗北魏的侵入,始终是平原人的领导者之一 。
南朝刘宋政权十分倚重明氏在边境豪族的地位,明僧胤曾为冀州刺史,驻扎济南;明僧皓担任青州刺史,带领的是子弟兵。后来他们南撤到淮北地区,明庆符在郁洲(连云港市)任青州刺史。有记载称 “明氏南渡虽晚,并有名位,自宋至梁刺史共有六位” 。然而,南朝政权又对这些青齐豪族的领导者有所忌惮,所以平原明氏南渡之后并未出现一品大员 。由此可见,明氏一部分南迁,居于江南;而另有一部分留在平原本地,成了北魏的俘虏 。
刘宋政权南撤后,青齐一带的明氏沦为平齐民,被北魏献文帝下令迁徙到平城(山西大同),并在孝文帝太和年间 “例得还乡” 。因此,在北魏统治下的明氏也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如明丕为绥远将军、阳平、河间二郡太守、安城乡侯;明协担任给事中、郡太守;明亮为阳平太守,明赉为辅国将军,琅琊太守;明范为宣威将军,迁雕阴太守 。
综合以上情况,平原明氏一分为四,分布于山西、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散居各处,最终以吴兴郡为明氏江南郡望 。北朝明氏以洛阳为中心,史书记载的明氏官员就有十几位,而且根据多位明氏先人墓志记载,明氏在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河北均有定居 。根据平原明氏世家大族的情况推断,在后燕朝北撤及灭亡的时候,明氏肯定有官员退到北燕政权中去,也就是今日的北京、辽宁地区 。
五、金陵明氏 —— 豪气云天
南朝自刘宋以来,明氏出任官员多达几十位,仅明俨一支就有二十余人 。其中僧绍公一支更为显达,皇帝多次征召僧绍出仕,他却避而不见,其位于摄山龙峰上的私宅后来改为栖霞寺,久历香火而成洞天福地 。山宾公曾两任北兖州刺史,都督诸军事,集文武才能于一身,实为一方诸侯 。他曾将官粮私自赈灾,导致私宅被封,山宾公却一笑置之,另买一地建起草庐,连昭明太子都对他佩服不已 。明馀庆日夜苦练武功,他在诗中写道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也传承了其祖山宾公的风范,二人皆为国子祭酒,堪称文武全才 。
虽然这些资料均为正史记载,但并没有提及他们私第何处,家族居于某乡 。不过,根据僧绍公长子明仲璋任过临沂令这一情况推论,他们应当在南京栖霞区一带(临沂县侨置在今甘家巷或甘家边一带) 。后世北宋朝有参知政事明镐,葬于祖山 —— 金陵龙山。明镐为今日江西南康明氏的先祖之一 。而根据镐公碑志,其先祖山宾公曾为大藩守 。
六、南阳明氏 —— 文武之冠
根据各种史料记载,百里奚最终担任秦国丞相,其墓葬位于南阳紫山东南七里 。又根据北齐平原郡将陵县令明质墓志记载,明质为南阳人,其先祖有晋司徒(相当于丞相,但位高权轻)、魏太尉(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位尊而无权) 。时至今日,南阳仍有明氏居住 。
七、洛阳明氏 —— 侯爷世家
明克让归于长安,其子明余庆在洛阳为官。北周皇帝赐爵历城伯,隋文帝时加进爵为侯 。此外,明褒带侯加以纶;明珪为大理少卿;明俊为平准署侯,明崇俨为正谏大夫 。自北周、隋、唐以来,明氏显达人物多归于洛阳,史料记载的就有几十位之多 。但自唐明皇之后,明氏鲜有名人出现 。查阅江西南康谱序,其始祖明章为五代后梁时人,葬于金陵龙山,后代分布在江西、江苏、湖北、四川等地 。某派始祖冕公,五代后汉时在皇都汴梁(河南开封)为工部侍郎,年仅二十四岁,据此可以推断其先人必在洛阳以及开封为高官显臣 。冕公受汉臣派系之累,最终隐居于湖北通山、阳新。其后代分布在湖北、湖南、安徽、浙江、福建、四川、河南等地,是今日明氏中人数最多的一支 。南宋末年有明泗,为河南荥泽县人,在广东南雄州为官,遂成为两广明氏一派之始祖,如今其子孙已有万人之众,更有移居香港、台湾、新加坡、澳大利亚等海外地区的 。
八、韩国明氏 —— 帝皇子孙
湖北随州明玉珍在重庆立国,史称大夏皇帝 。其子明升继位后,败于朱元璋,被发配到高丽居住 。归义侯明升遂成为朝鲜、韩国明氏一派之始祖,如今朝鲜、韩国的明氏子孙已有四万之众 。而且他们成立了明氏大宗会,编修《明氏家谱》四卷,每年都会回重庆祭祖 。
九、回族明氏 —— 反清复明
明末清初,南明小王朝的义士以及回族中人因不服满清的统治,舍弃本姓而改姓明氏,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和宁夏等地,并且形成集中的 “明川”,甚至一乡的人都姓明 。至于蒙古族(元朝)、满族(清朝)中名字有 “明” 的,如清代的兵部尚书明珠,本为纳兰氏,全名为纳兰明珠;明瑞为满族镶黄旗人,他们并非真正的明姓 。
综上所述,明氏自平原郡开始,逐渐分布于全国各地 。在历史长河中,明氏文有丞相,武有太尉,称王封侯者代有人出 。当今明氏子弟更是人才辈出,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经济建设中,明氏族人也充分发挥自身才能,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
适逢明氏族人聚会联谊,共叙家世,有人未能亲临,特作此文,以表愚见,也敬请族中博识智者指教 。
以下为部分明氏字辈信息:
湖北阳新冕公宗支:不同分支字辈略有差异,如(小一公)廷玉户等 “小念季景清,国子本丹正,汝一维之其,良士嘉师应,邦昌安道平,廷瑞振芳声” ;(小二公)子恕户 “小念时景清,万汝荣镒德,科思献正启,良光嘉师应,邦昌安道平,廷瑞振芳声” 等 。
湖北利川:未详细列出,可能有其独特字辈 。
湖北竹溪、丹江口:“小佑惟添实,震子永克升,显万学兴全,世远嘉师应,邦昌安道平,廷瑞振芳声” ,属冕公派下小五公兴才户 。
湖北广水:西乡 “长怀兴宗,文章华国,永存志道,忠厚传家” ;东乡 “诗书世泽,礼乐家声,承先启后,耀祖光宗,道通体用,学达天人,善心广运,化及群伦” 。通公(惇裕堂)字辈为 “通、文、德、金、自、允、大、时、圣” 。
湖北安陆接官乡明家贩:“克德惟怀贵,守诗书中严,世则永传中厚” 。
湖南学文公分支:“学居君臣,正世国家,文光武显,富贵荣华,先宗大德,永远昌达,孝友诗书,联芳科甲” 。
湖南怀化靖州:“进顺秀再,幸文公道,定汉奉方,继承泽远,永传光大,世守隆昌,中正为本,理义通达,仁厚久长,宗子俊伟,同登乐国,一生平康,玉昆奇才,风生珠王,英杰美贤,四海显扬” 。
湖南永州冷水滩:“尔学宗正顺,兴启嘉承先,德本惠道全,文经武纬旺,后继定坤宏,世代永荣昌” 。
贵州湄潭洗马、永兴,铜仁德江:“小彦记进钦,国治本汉祯,汝一维之其,玄维家诗应,邦昌登景成,永远万时兴” ,该支由湖北利川迁入 。
贵州湄潭官堰:“进顺秀再,幸文功道,定汉凤方” ,由四川自贡迁入 。
贵州余庆:“良仕家思应,帮昌登景成,凤廷钦锡启” ,由湖北阳新迁入 。
贵州桐梓九坝山堡村:“登应运,永远定” 。
贵州遵义友聪公:“有朝金仕,正方应国,子天下平” 。
贵州雷山县:“进顺秀再,幸文公道,定汉奉方” 。
四川泸州合江:“进顺秀再,幸文公道,定汉凤方” ,从入川祖洪公起已传 15 代,目前最小辈已达方字辈,合江分支约有 300 人,洪公于康熙年间(1665 年前后)从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迁入四川,乾隆初年由洪公第 4 代良栋公迁入合江县福宝镇 。
四川自贡五宝:“学一君文元,礼义忠孝良,永远诗书传宝训,声华美盛达家帮” 。
四川古蔺新庄:“顺秀再,辛文公道,定汉凤方,进顺秀再(时),星仕(四)曰其,我(正)文公道,定汉凤方” ,星公一世祖到现在的方字辈为第二十七代后裔 。
四川泸州:“朝文登钟思正德(国),天占广星安世泽,多知道义显宗亲,永绍书香昌祖业,凤采光辉定远超,龙章焕发承先烈,荣华富贵庆家修,万代洪春长守则” 。
除了上述起源说法,明姓还有其他的来源。源于官位,在南北朝时期各国皆设置明法掾这一官位,任职者需精通刑律司法。到隋朝时,该职位与律博士一同归大理寺管辖,职责是掌管议刑并作为务法官的顾问,设有两员,官秩从八品 。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明氏。金国时期设有明纬郎一职,由精通天文历法之人担任,专职掌管司天鍳的具体事务,归属司天翰林管辖,官秩从七品 。在明纬郎的后裔子孙中,也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明氏。
明姓在得姓之后,历经岁月变迁,不断迁徙繁衍。山东临邑 “前后明村” 据临邑县志记载,自汉以来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原属平原郡,是明姓最早发源村之一,山东多地的明姓族人,如肥城的子京公、齐河贵公、平渡福能公及临邑的星辰公等,都属于这一余庆宗支 。江西南康章公由江苏金陵迁入南康,其后裔衍生出不同分支,如君政之子扬时随父迁蜀(四川);君教子扬辉居南康;君德子扬清居江苏金陵,其子孙还衍于南通州、如皋县等地 。湖北冕公生于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二年甲申,汉隐帝时嘉封谏议大夫,历任工部侍郎,始居靖州青山老鹳窠,后迁通羊日月池(今通山县),其后代后裔遍及湖北、湖南、四川、重庆、江苏、江西、陕西、河南、安徽、山西等十一个省,八十多个县市 。
明玉珍是湖北随州平林玉沙村人,他参加红巾军起义,南征北战,平西定鼎,建都重庆,国号大夏 。后来其家族有不同发展,部分后裔迁至高丽,形成四大公派,有的留居中国,有的侨居缅甸勐戛河等地 。山东利津苍公据传在明朝洪武二年(公元 1369 年),由直隶枣强迁居山东利津 。河南星公生于江苏淮安府清河县梨树坪,后迁湖南靖州甘塘石碑桥,荣任鹤门关都督兵部尚书,其子孙繁衍于靖州会同、洪江、绥宁、麻阳、龙山、湖北来凤、贵州、四川、重庆等地 。
在迁徙过程中,明姓族人在不同地区落地生根,逐渐形成了一些较为集中的聚居地。在山东,昌邑和平度有不少带 “明” 字的村庄,大多与明姓人有关 。在广西桂林恭城,有明氏宗祠,是当地明氏家族祭祀祖先、凝聚家族力量的重要场所 。在安徽凤阳,推出了 “大明帝王” 后裔寻根游,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地可能存在与明姓相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
明姓族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从明氏族谱中可以看出,家族注重道德修养,着重描述如何保持诚信与尊重的家风 。许多族谱中还会记录家族中在学术领域取得卓越成就者,以及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先贤,以此激励后代传承家族的文化与智慧 。不同地区的明姓家族还拥有各自的字辈排行,如明氏总谱统一字辈为 “球□冕旭余日宗彦小怠种产庆正子永克升显万学兴全良师家士应帮昌安道平廷瑞振芳声祖德同江浩先功自汉新根崇枝必达泉浚坎皆盈南北星庄远匡扶雨惠匀迪前俱寿富述志并贤仁抒翰词成玉怀才席有珍桂林联鼎甲槐宇代冠绅忠恕存心则谦和保性程云山传著作象魏纪经纶积善斯能久芝兰定遇春” ;河南南阳满族明氏字辈为 “邦昌安道平廷瑞正方申” ;河南罗山明氏字辈为 “学少红恩大自仁家国光” ;湖北通山明氏字辈为 “良士嘉师应邦昌安道平庭瑞振芳声” 等 。这些字辈不仅是家族血缘传承的标识,也蕴含着家族对后代的期望和教诲。
在历史的长河中,明姓家族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孟明视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秦国的三军统帅,后任秦相,他提到民生以德为本,兵事以民为本,唯有德义者,方能恤民 。明克让是隋朝人,著作有《孝经义疏》《古今地带记》《续名僧记》等 。明山宾是梁代东宫学士,十三岁时已经博通经传,累官至东宫学士,兼国子监祭酒,存世有《吉礼仪注》等二百余卷 。明亮为后魏阳平太守 。明少遐是梁代著名的官员 。明僧绍是南齐隐士,朝廷多次请他出仕,他都未曾答应 。明灿(1907 – 1947),字辩之,湖北浠水人 。明冕在清雍正四年(公元 1726 年)考中壬子癸丑科联捷进士,任怀兰县令、献县令、京郊游巡使,清乾隆四年(公元 1740 年),由仪部升铨吏部左堂(左侍郎) 。这些明姓名人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为家族赢得了荣誉,也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