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姓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姓氏,主要起源于姬姓,得姓始祖为卫康叔。其本意为冰,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帝王伏羲氏的诞生之地“淩”,后改为泗水。凌姓的郡望有河间郡、渤海郡等。在历史上,凌姓人口经历了多次迁徙,早期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一带,后来逐渐向南迁徙,特别是在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军凌统的赫赫军功带动了凌姓人口的扩张。
在2025年的百家姓排名中,凌姓位居第155位。根据最新的人口统计,凌姓人口约有87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4%。凌姓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尤其以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广东、广西等省区分布较多,其中湖北的凌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凌姓总人口的19%。
# 凌姓相关资料
## 一、姓氏源流
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所载,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被封在卫,建立了卫国。康叔的儿子有的在周朝做官,官职为凌人,是周礼天官之属,为掌冰室之官,负责保存贮藏冰块,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官职作为姓氏,于是产生了凌氏。
华人有姓“凌”的人,也有姓“凌”(此处可能表述有误,推测是另一种写法相关姓氏)的人,两个字的读音相同,字义也大同小异,只有写法上那么一点差别,如果不细加留意,很可能还有人根本就没有觉察到!凌、凌二姓在实质上完全没有分别。关于这一点,《姓氏考略》上说明得最为清楚,该书指出:“三国时有凌统,广韵引作凌,后多混用,康熙字典列入凌字注,谓与凌别,凌姓遂多从凌。”由此可见,凌、凌两姓的分道扬镳,完全是由于《广韵》一书一笔之误。他们本来应该是姓凌,后来经过《康熙字典》的一错再错,竟使得有些原来姓凌的人以讹传讹地就改姓为凌,使华人增加了一个新的姓氏,也使人对凌、凌两个姓氏混淆不清。
根据历来各学者的考证,凌姓也是最为光彩的黄帝姬姓后裔。他们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关于凌姓的来源,许多古籍都有记载,譬如《姓纂》指出:“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通志氏族略》上也指出:“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吴志有凌统。”从这些文献来看,凌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孙子,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一种叫做“凌人”的官,所以才会“以官为氏”而姓了凌。所谓“凌人”,是当时的一种掌冰政之官,也就是《周礼》上所记载的:“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 二、得姓始祖
康叔。凌姓是黄帝姬姓后裔。头一个以凌为姓的人,是出身于周代初年周文王幼子所建的卫国。当时卫国的位置,是在今河北、河南一带,他们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姓纂》说:“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所谓“凌人”,是当时的一种掌管夏季藏冰的官。凌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孙子,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凌人”,以官为氏,称凌氏。故凌氏的后人尊康叔为凌姓的始祖。
## 三、迁徙分布
凌氏在早期历史上,似乎比较岑寂,一直到群雄并起热闹非凡的三国时期,在江左的东吴才有一位大将凌统,以赫赫军功而为这个家族扬眉吐气。他在江夏斩曹操的大将张硕,人船尽获,以及于赤壁之战时在乌林把曹阿瞒打得人仰马翻,落荒而逃。依照《吴志》的记载,凌统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他虽然官拜将军,身在军旅,却能亲贤接士,轻财重义,具有国士之风。孙权对于凌统的爱重,也无出其右。据说,当他身逝之后,孙权曾把其子凌烈接进宫去养育,待如己子,而且还时时人前人后的称呼凌烈为“此吾虎子也”。凌烈长大后也很争气,曾因建功而被封为长亭侯,使得江左凌氏的门第,一时高不可攀。
凌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 四、郡望堂号
### (一)郡望
• **河间郡**:西汉置郡。在今天的河北省中部河间县。
• **渤海郡**:西汉置郡。在今天的河北、辽宁两省渤海湾沿岸一带。清朝末年,天津卫是姓人口最多的地方。
### (二)堂号
凌姓的主要堂号有:“云龙堂”等。
## 五、历史名人
1. **凌统**:字公绩。三国时期吴国余杭人。十五岁的时候就拜为别部司马,征伐江夏的时候,他作为前锋。曾经与周瑜等在乌林将曹操打败。升迁为校尉。凌统虽然在军营中作了大官,但是他严格要求自己,对待下属也很礼貌,不贪财,重义气,有国士之风。后从征合肥,魏将张辽突然赶到,凌统护卫孙权冲出重围,将士死伤很多,凌统也受了重伤。不久死去。孙权很伤心。
2. **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明朝浙江乌和人。
3. **凌十八**:广东信宜人。农民出身。道光三十年(1850年)春,在家乡发动起义。任用王晚为军师,凌十八为先锋,率众数千人。咸丰元年率部进攻广西桂林和玉林,打算前往浔州参加金田起义。后来因为前进的道路受阻,未能与太平军的主力会合。广西巡抚周天爵驻守在浔州,派按察使杨彤如和总兵李能臣率军进攻,王晚在战争中牺牲,凌十八率众回到广东化州,后来又回到罗定地区活动。咸丰二年两广总督叶名琛派军将他们打败,凌十八被捕就义。
4. **凌策**:宋代工部侍郎,字子奇,泾县人。
5. **凌瑚**:清朝时期的画家,字仲华,号香泉,如皋人。擅长于画士女和花卉禽虫。浙江人以梁同书行楷、钱维乔山水、凌瑚的写生称为“三绝”。
6. **凌云**:明代御医,字汉章,归安人。曾经遇到一位老道人,传授给他针灸术,治疗疾病很灵验,被聘为御医。
7. **凌如焕**:清代学者,上海人。雍正中,任编修督学湖北,请命到三峡水道设救生船,用来保护过往的旅人。官至兵部左侍郎。
8. **凌召文**:清朝康熙年的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康熙字典的编修官。
9. **凌云翰**:明代诗人。
10. **凌昌焕**:字文之(1873 – 1947)江苏吴江县莘塔镇人氏,1900年到上海,曾任上海浦东中学(黄炎培创办)、南洋中学教员,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辑,参与《辞源》(1915)的编纂。主要编(译)著:《共和国教科书新理科教授法》(1913)、《共和国教科书生理学》(1914)、《中学新撰动物学教科书》(1916)、《三好学植物学讲义》(1918)、《自然》(1923)、《植物标本采集制作法》(1936)、《小学自然科教学法》(万有文库)、《动物标本简易制作法》(1947)。中图藏书(目)90余种。
11. **凌光斗**:名洪寿,字焕北,一字步韩,号仰亭,别号笔峰,清永善县副官分防大沙坝人(今绥江县中城镇),祖籍江西长宁。嘉庆五年(1800年)凌光斗考中秀才,十三年戊辰恩科中第七名举人,道光六年(1826年)以“大挑一等签制福建省,七年委署顺昌县,八年提补汀州府连城县知县(今福建省连城县),十四年十月十九日恭奉覃恩,敕授文林郎。“道光二十年(1840年)殁于连城。道光皇帝御制文林郎诏书匾现存绥江其后代家中。凌光斗为官清廉,深谙民情,创修祠堂,大兴教育,倡导儒学,全家诰封,名扬滇川赣闽。
## 六、凌姓宗祠通用对联
### (一)四言通用联
• **剑南雅望;江表虎臣。**
◦ 上联典指北宋泾县人凌策,字子奇,雍熙年间进士。据传初登第时,梦中见有人送他六颗印章和一把剑,后来果然六次到剑外任职,为官精审,所到之处均有政绩。官至工部侍郎。
◦ 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余杭人凌统,字公绩,十五岁任别部司马,征讨江夏时为前锋,曾随周瑜在乌林击败曹操,后任校尉、偏将军,曾在合肥魏兵重逢中救出孙权。亲贤下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
• **吴中直史;江表虎臣。**
◦ 上联典指明·凌汉事典。据《典故纪闻》载,御史凌汉审狱公正,罪犯很为感激,有个释放犯在路上碰到凌汉,特邀请他饮酒,并赠以厚金。凌汉说:“子罪当尔,非我私子。酒可饮,而金不可受。”坚决拒绝接受厚金。太祖得知其事,即擢凌汉为副都御史。同书又载,有个小吏,因贪赃事发,投井自杀。太祖闻之,对群臣说:“彼知利之利,而不知利之害,徒知爱利,而不知爱身,人之愚孰有甚于此?……今其人死不足恤。”
◦ 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余杭人凌统。
• **吴中佛子;江表虎臣。**
◦ 上联典指宋·凌哲,吴县人,端重简默,德量深沉,时人称为“凌佛子”。
◦ 下联典指三国·凌统。
• **康叔衍派;周官凌人。**
◦ 全联典指凌姓的得姓源流。
• **望了渤海;源自周官。**
◦ 上联典指凌姓的郡望。
◦ 下联典指凌姓的得姓源流。
• **子奇六任;仲华三绝。**
◦ 上联典指宋代工部侍郎凌策,字子奇,泾县人。初登第,梦有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所至皆有治绩。
◦ 下联典指清代画家凌瑚,字仲华,号香泉,如皋人。工画人物士女,尤长花卉禽虫,浙人以梁同书行楷、钱维乔山水、凌瑚之写生称为“三绝。”
### (二)五言通用联
• **一针显奇效;三峡救众生。**
◦ 上联典指明代御医凌云,字汉章,归安人。诸生,遇一道人授以针术,治疾无不效,授御医。
◦ 下联典指清代学者凌如焕,字榆山,上海人。雍正中,由编修督学湖北,请于三峡水道设救生船,以护行旅。官至兵部左侍郎。
### (三)六言通用联
• **含山不持一砚;富阳粹解六经。**
◦ 上联典指宋代知县凌冲,吴人。少负才名。熙宁间知含山县,律己甚严。秩满,归装有一砚。冲视之曰:“非吾来时物也”,遂还之。
◦ 下联典指唐代翰林学士凌准,字宗一,富阳人。有《六经解围》等书。
### (四)七言通用联
• **清湘集包含血泪;烈女坊旌表乌程。**
◦ 上联典指清·凌帙女事典。
◦ 下联典指宋·凌大渊未婚妻事典(同见上《凌姓宗祠七言通用联·贞女守节;清湘不二》联之联释)。
• **扶桑飞上金毕逋;暗水流澌度空谷。**
◦ 明·凌云翰撰凌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明代小说家凌云翰《关山霁月图》诗句联句。
• **人生远游固云乐;何似在家长看山。**
◦ 明·凌云翰撰凌姓宗祠通用联。同上。
### (五)其他
• **云翰关山雪霁;玄房拍案惊奇。**
◦ 上联典指明代诗人凌云翰,字彦翀,仁和人。有《关山霁月图》诗。
◦ 下联典指明代小说家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乌程人。副贡生。蔡祯时,授上海县丞,官至徐州通判。有初刻、二刻《拍案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