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广泛认可的是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后裔,以邑名为氏。此外,卢姓还可能源于姬姓、以国为氏、以官职为氏、以兵器名为氏、出自赐姓或改姓等多种途径。卢姓的郡望有范阳郡、河南郡、河间郡等,其中以范阳郡为最大的郡望。

在2025年的百家姓排名中,卢姓位列第50位。根据最新统计,卢姓人口约有650万,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0.47%。卢姓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两省区,两省区约占全国卢姓总人口的35.6%;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湖南、安徽、河北、甘肃六省,约占全国卢姓总人口的29%。

# 卢姓相关资料

## 一、姓氏来源
1. **源于姜姓**
• 为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因居于姜水流域而得氏)神农氏之后裔。西周时,炎帝后裔姜姓,字子牙者,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名尚。
2. **出自复姓改单姓卢氏**
•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以卢蒲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传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后来纷纷改了单字的卢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代北(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
3. **出自他姓赐卢氏**
• 隋炀帝时,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善天文,赐姓卢氏。
4. **出自他姓改卢姓**
• 如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著,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后周初改姓卢氏。还有,唐时,三原(今属陕西)有闾氏,讹为卢氏。
5. **少数民族改姓**
• 古代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有姓“莫芦”的,后来改为姓“芦”,再后来则去掉草字头,归于卢姓。又有少数民族姓“吐伏卢”、“豆卢”或“奚什卢”的,也改为姓卢。
6. **源于庐子国**
• 春秋时代的庐子国,有人以“庐”为姓,后则改为卢。

## 二、得姓始祖
高傒(傒公)。傒公是吕尚的十一世裔孙,任齐国正卿,因屡建丰功,受封于卢(卢邑址在今山东省长清县偏西南),其子孙遂以卢为姓。傒公“厚德载物”的品德普遍获得人们的赞许,为史家所称颂。具体事迹为: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孙无知勾结边将管至父和连称,杀了齐襄公自立为君,引起齐国臣民不满,求助于国舅高傒。高傒邀请管、连二人来家赴宴,于席间将二人斩杀,然后迎立姜小白回来继位,即齐桓公。齐桓公登位(公元前685年)之初,为表彰傒公在内政外交两方面对齐国做出的卓越贡献,把卢邑封给傒公,其子孙以邑为姓,傒公便成为卢姓的得姓始祖。

## 三、卢姓分布
1. **早期分布**
• 卢氏的发源地有多处,以地为氏立姓最早的是在今天的山东省长清县的西南地。秦时,齐国的卢邑也很出名。自田氏代齐,卢氏便散居燕秦之间,其后卢姓主要在河北省境涿郡(治今北京西南)一带繁衍,其中以涿郡的范阳最为旺盛。
2. **发展传播**
• 至汉时,有卢绾原从山东迁入江苏丰县,其后裔世居涿郡。同时,有卢氏已迁至宁夏固原与甘肃平凉间地。战国后期,卢蒲氏改为单姓卢氏后,繁衍于今河北大兴县一带,以后属涿郡。三国魏时,涿郡改为范阳郡,卢氏便以范阳称,俗称范阳卢氏。之后,范阳卢氏历代显赫,成为四海大姓之一,世称“崔卢王”,其社会地位高于皇族。
• 魏晋南北朝之际,卢姓开始大举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卢氏大族有随晋室南迁;又有一支卢氏迁居东北,后成为辽西卢氏大族。
• 唐代,卢姓在北方的繁衍区域更广,其中以河南繁衍最为著称,南迁主要繁衍于江西、江苏、四川、福建等地。卢姓于唐末入闽,宋时入粤。元明清之际,卢姓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但卢姓仍以居北方居多,故历代卢姓名人也多出自北方,尤以河北最为突出。

## 四、郡望堂号
1. **堂号**
• “专经堂”:东汉卢植,少年时和郑玄一块儿拜马融为师。马融在讲坛上设绛纱帐,帐后设女乐,在帐前讲书。卢植只专心听讲,几年从没看女乐一眼。
2. **郡望**
• 范阳郡:三国魏时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县)。西晋改为国,北魏复改为郡。
• 河南郡:汉高帝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 河间郡:汉高帝始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

## 五、历史名人
1. **卢芳**
• 东汉曾被封为代王,他在新莽末年,自称为武帝曾孙刘文伯,联合三水地区羌、胡贵族起兵,后被匈奴单于立为帝。公元40年投降东汉,被封为代王。卢芳是卢氏唯一称帝的人。
2. **卢植**
• 今河北省涿州人,东汉官吏、学者,通古今学,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董卓专权用事,议谋废立,众皆唯唯,植独抗论。
3. **卢循**
• 范阳涿县(今属河北)人,东晋大将,为士族出身。
4. **卢辩**
• 范阳涿县(今属河北)人,南北朝时北周大将,北周世宗死时,官至大将军。
5. **卢群**
• 范阳(今北京市)人,唐代兵部郎中,以劲正闻,官至郑滑节度使,卢群为范阳名门望族之一。
6. **卢纶**
• 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人,唐代诗人,所作诗歌多送别酬答之作,少数反映边塞军士生活,为“大历十才子”之一,遗有《卢纶集》。
7. **卢镗**
• 明朝大将。在浙东参与水陆十余战,斩敌千余,成为抗倭名将,名仅次于戚继光、俞大猷。
8. **卢挚**
• 元代文学家。诗文与刘因、姚遂齐名,世称“刘卢”、“姚卢”。(注:有两位卢挚,一位是河北省涿州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另一位未提及籍贯相关特殊信息)
9. **卢坤**
• 河北省涿县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在道光初年历任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等要职,1834年,英军兵舰侵入虎门,被其驱逐。
10. **卢思道**
• 隋代散骑侍郎,隋文帝驾崩,写挽歌八首,时称“八米卢郎”。
11. **卢照邻**
• 幽州范阳人,唐朝诗人。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所作诗多忧苦愤激之词,以《长安古意》最为有名。
12. **卢祖皋**
• 浙江省永嘉人,宋代诗人,庆元进士,工乐府,词风朴素,意境清远,有《蒲江集》。
13. **卢象升**
• 江苏省宜兴人,明代抗清名将,清兵三路南下,他孤军奋战,战死沙场。
14. **卢文绍**
• 清朝古籍校勘家。他校正《吕氏春秋》、《白虎通》等古籍三十八种,纠正错误多处。著有《群书拾补》。
15. **卢贤拔**
• 曾被太平天国封为丞相、镇国侯。太平天国早期文献、奏章制度多由他撰定草创;历任北洋军师长。
16. **卢戆章**
• 原名担,字雪樵,感化里古屿保古庄村人。县考名列前茅,府试却落第,从此不入科场。当时,“欧化东渐”,卢戆章参与基督教活动,受西方文化影响尤深。这使他与科举制度进一步决裂。他说“求学期于济世,寻章摘句胡为哉?”同治十三年(1874年),卢戆章往新加坡半工半读,专攻英文。光绪四年(1878年)回到厦门,住在鼓浪屿日光岩下,应英国传教士马约翰的聘请,助译《英华字典》。由于他兼通英语华语,所以中外人士都奉他为师。
17. **卢永祥**
• 原名卢振河,字子嘉。济阳人。皖系军阀。幼时家贫,1890年投军。1895年考入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淮军队官,后任武卫右军管带、山东武卫右军先锋队右营帮带、北洋二十镇协统。因镇压滦州起义军有功,先后加记名总兵、提督、副都统军衔。历任陆军第六镇第十一协统领、第三镇第五协统领。中华民国成立后,任陆军第十师师长,淞沪护军副使和护军使,会办江苏军务,浙江督军等职。袁世凯称帝后,封一等男爵,袁死后归入皖系。1924年与江苏督军齐燮元因争夺上海,发生“江浙战争”,任浙沪联军总司令。兵败后逃往日本。段祺瑞当政后被任命为江苏宣抚使。曾出资为家乡建小学、印县志等。1933年病死于天津。
18. **卢嘉锡**
• 福建省厦门市人,著名的科学家。他在结晶、新材料的研究中,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卢嘉锡不到40岁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学部委员。1981年荣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 六、卢姓宗祠通用对联
1. **门楣题辞**
• “四杰传芳”
• “四杰传芳”为卢、杨、王、骆四姓的共同门楣题辞。典故出自初唐四杰卢照邻(河北涿州人,著名诗人)、杨炯(陕西华阴人,著名诗人)、王勃(山西河津人,青年作家)、骆宾王(浙江义乌人,文学家)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提倡刚健骨气。被称为“初唐四杰”。“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不同个性特点。其中,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帝京篇》长于歌行,杨炯《从军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长于律诗。“四杰传芳”盛赞初唐的这四位杰出人物,美名传扬,留芳于世。
2. **四言通用联**
• “范阳名族;涿郡高楣。”
◦ 上联典指唐代兵部郎中卢群,字载初,范阳人。曹王皋节度江西,奏为判官。以劲正闻,入为侍御史、兵部郎中。官至郑滑节度使,以刚强正直、识大体闻名。卢群为范阳名门望族之一。下联典指清代涿州人卢坤,字静之,号厚山,嘉庆年间进士,历官陕西巡抚、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潜心研究经世之学。在两广任上时,英国侵略者律劳卑率舰侵入虎门,进而停沂黄埔,并多端要挟。他严加拒绝,又把英国舰艇驱逐出口,事后还加强海防。“高楣”,谓高官门第。
• “德为世表;学乃儒宗。”
◦ 上联典指隋代涿县人卢昌衡,字子均,博览经史,善行草书。开皇初年任尚书礼部侍郎,文帝曾召集群臣自报功绩,人们都竞相争功,只有卢昌衡一言不发。后出任徐州总管,以才能知名。吏部尚书苏威对他考察后说:“德为世表(世人表率),行为士则(士人榜样)。”官至太子左庶子。下联典指东汉涿县人卢植,字子干,曾跟马融读书,通古今之学。灵帝时历任博士,九江、庐江太守,曾以北中郎将军率军镇压黄巾起义。后任尚书,因得罪董卓而罢职,隐居于上谷。著有《三礼解诂》等。曹操称他“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儒家宗师)”。
• “绮罗香暖;笙歌翠合。”
◦ 此联为宋代诗人卢祖皋《南乡子》词句联。
• “盛唐四杰;大历十才。”
◦ 上联典指唐·卢照邻,为“初唐四杰”之一。下联典指唐·卢纶,工诗,“大历十才子”之一。
3. **五言通用联**
• “列初唐四杰;为大国十才。”
◦ 上联典指唐初诗人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范阳人。曾任邓王府典签、新都尉,后为风痹症所困,相继居太白山、具茨山、嵩山,投颍水而死。诗文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称“初唐四杰”。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卢纶,字允言,河中蒲(今江西永济)人。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工诗文,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 “露出寒山外;人归暮雪时。”
◦ 此联为唐代诗人卢纶《送李端》诗句联。
• “廉母垂教箴;眉娘擅神姑。”
◦ 上联典指唐代人崔元暐母亲卢氏,曾告诫儿子说:“你做官如果不清白,就应该活在世上!”(此处原句可能有误,推测应为“你做官如果不清白,就不应该活在世上!”)下联典指唐代女工艺家卢眉娘,南海人,眉细如线而且长,人称眉娘。擅长刺绣,工巧无比,能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还没有米粒大,而点画分明。更善作飞仙盖,用一楼丝分成三段,染成五色,在手掌中结飞盖五重,有十洲岛、玉女台殿、麟凤之像,外边排列有执幢捧节童子千余。顺宗叹其工,称她为“神姑”。
• “姜水源流远;范阳世泽长。”
◦ 此联为广东省南雄市珠玑巷卢氏大宗祠联。全联典出卢姓的渊源和郡望。
4. **六言通用联**
• “廉母贤垂箴戒;眉娘号称神姑。”
◦ 上联典指唐·崔元暐母卢氏,戒子为官清廉。下联典指唐·卢眉娘工于绢绣,顺宗谓之“神姑”。
5. **七言通用联**
• “文章出众称八米;诗品过人列十才。”
◦ 上联典指隋代散骑侍郎卢思道,字子行,才学兼著。仁齐为散骑常侍,直中书省。文宣帝崩,令朝士各作挽歌,择其善者用之。别人止得一、二首,惟思道独八首,时称“八米卢郎”。官至散骑侍郎卒。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卢纶,字允言,河中蒲(今江西永济)人。官至检校户部郎中。所作诗歌多送别酬答之作。少数反映边塞军士生活,《塞下曲》很有名。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有《卢纶集》。
• “茶曲馨香传后世;蒲江清远度人间。”
◦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卢仝,自号玉川子,范阳人,年轻时家境贫困,刻苦读书,曾隐居少室山,不愿做官。他喜欢饮茶,曾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极力赞美茶的妙用。下联典指南宋词人卢祖皋,字申之,号蒲江,永嘉人,庆元年间进士,嘉定年间以军器少监直北门。工乐府,格调清远,著有《蒲江集》。
• “茶歌馨馥名传世;塞曲悠扬笛唤春。”
◦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卢仝,范阳人。自号玉川子。家贫,苦读书,不愿仕进。曾为《月食》诗,讽刺宦官专权。其诗多反映民间疾苦。好饮茶,为茶歌,句多奇警。下联典指隋代散骑侍郎卢思道。
• “诗色鲜明塞下曲;词风朴素蒲江篇。”
◦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卢纶,下联典指宋代诗人卢祖皋,字申之,永嘉人,号蒲江。庆元进士。工乐府。词风朴素,意度清远。有《蒲江集》。
• “薄命词追伤晚嫁;催妆诗幸偶仙人。”
◦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宫人卢女,善鼓琴,七岁入宫。魏明帝死后,卢女已中年,嫁尹更生为妻。南朝梁简文帝作《妾薄命词》,感伤卢女的晚嫁。下联典指唐代元和年间状元卢储,未及第时,曾将诗文送尚书李翱,李翱长女无意中看到,对婢女说:“此人将来必中状元。”李翱便招卢储为婿。第二年,卢储果然状元及第,成婚之夜,作《催妆》诗:“昔年曾向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已成秦晋约,早教鸾凤下妆楼。”
• “竹杪飞亭枕石泉;松坛香雾散茶烟。”
◦ 元·卢挚撰卢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元代诗人卢挚《游茅山》诗句联。
• “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
◦ 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题卢姓的发祥地范阳郡。
6. **七言以上通用联**
• “士林楷模,象贤子千;词韵风雅,叹美照邻。”
◦ 上联典指唐代兵部郎中卢群事典。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卢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今北京市)人。任新都县尉时,因染疯痹辞官,自号幽忧子。其诗多忧苦愤激之作,以《长安古意》最为有名。被誉为“唐初四杰”之一。终因不堪病痛折磨,投颖水而死。
• “锦标状元,吟咏独别;白衣卿相,风度自闲。”
◦ 上联典指唐代状元卢肇,字子发,宜春人。会中,与黄颇同举,郡牧独钱颇。明年,肇以状元及第归,郡牧迎接,因观竞渡,肇赋诗云:“向道是龙人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下联典指唐代开元魏州刺史卢晖的事典。
• “卢王威灵日朝日头;庙前溪水长涨长流。”
◦ 佚名撰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区麻田村卢氏泰公祠卢王庙联(1)。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区麻田村卢氏开基始祖宗泰公,自唐代晚期迁居江西虔州虔化县,至今已一千多年。孙枝藩衍,瓜瓞绵绵;方今赣、闽、粤、桂、湘、蜀诸省及台、港、澳及海外之卢氏宗亲,多为其裔孙。宗泰公为唐兵部尚书,授赠同平章总诸军事。五代时公之玄孙光稠公者,经梁太祖褒封为五岭开通使,进封为开国侯,追封忠惠广利王。
• “昔日扶助,后唐主四方平静;今日韶水,佑黎民百姓安宁。”
◦ 佚名撰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区麻田村卢氏泰公祠卢王庙联(2)
• “德贯日月,麻田黎民齐感德;恩施宇宙,韶溪百姓皆沾恩。”
◦ 佚名撰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区麻田村卢氏泰公祠卢王庙联(3)
• “来来往往,赖卢王川流不息;古古今今,敬神像求之则灵。”
◦ 佚名撰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区麻田村卢氏泰公祠卢王庙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