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起源说法众多,主要有源自黄帝时期的古邓国、夏禹的后裔、季叔等。邓姓早期主要以河南为中心繁衍,后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当代邓姓人口约为821万,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7位,约占全国人口的0.62%。其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湖南三省,这三省的邓姓人口约占邓姓总人口的44.2%,其次分布于广西、江西、湖北、重庆等地。

# 邓姓介绍

## 一、基本信息
• **姓氏**:邓
• **姓氏发源地**: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
• **老百家姓排名**:161
• **新百家姓排名**:29
• **人口数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702万邓姓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4%

## 二、邓姓起源
### (一)主要起源
• **源于曼姓**:邓姓的始祖,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曼氏是我国最早的少数原始姓氏之一。传说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邓国历史悠久,直至战国时代,才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氏书记载邓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阳”。从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邓氏始终繁荣滋长在现在的河南境内,在后来的繁衍之中,邓姓一直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邓姓之人,无论分处天南地北,皆以“南阳”的堂名传家,这正表明了宗于河南世系的意思。由祖地南阳发展的这支邓姓,据《邓氏家谱》载,已有114代传人,汉文帝时,官至上大夫的邓通,是邓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刘秀的军师邓禹,是邓氏的第47世祖;三国时魏将邓艾,是邓氏的第54世祖;晋时镇国将军邓羌,是邓氏的第62世祖。中国的邓姓,大多源于这一系源。
• **出自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 **出自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 **出自李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 (二)迁徙分布
• **早期迁徙**:邓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而播迁入闽、粤则早于汉代。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新野。至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
• **后期繁衍**: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别居于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宋时,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广西等地。明末,福建人邓显祖移居台湾,此后,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今天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 (三)历史名人
• **古代名人**
◦ **邓通**:蜀郡南安(今属四川省)人,西汉时蜀中以邓氏钱遍天下而为邓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
◦ **邓禹**:南阳(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名将,跟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天下平定,功勋显赫,封高密侯。后绘图云台,居二十八将之首,为邓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
◦ **邓艾**:义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人,三国时曹魏名将,官任镇西大将,率蜀汉,为邓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
◦ **邓芝**:河南省新野人,邓禹的后裔。三国时蜀国名将。他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分明,善恤卒伍,是历史上著名的清明廉洁的军事将领。
◦ **邓攸**:平阳(今山西省襄汾)人,东晋晋元帝时南迁前后声誉卓著的名臣。
◦ **邓牧**: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思想家,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释、道三教正宗,他有《伯牙琴》、《洞霄图志》行世。
◦ **邓馟**:字文度,号梓堂,江苏省常熟人,明代学者,工山水,能诗文,好宋儒书,著有《易解》、《常熟志》等。
• **近现代名人**
◦ **邓发**:广东省云浮市(今云城区)附城乡石塘村人,早年外出广州、香港等地谋生。1925年参加领导省港大罢工,并当选为工人代表。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国发党广东省党部北伐青年工作队队长。协助陈延年、邓中夏、苏兆征等组织宣传队、运输队和救护队,且随北伐军出征中原。广州起义失败后转赴香港搞地下工作。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邓发已成为中国工运领袖之一。1931年夏,邓发任中央局委员、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保卫局局长,并参加了举世瞩目之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结束后,在陕北任粮食部长。1937年抗战爆发,任八路军新疆办事处1939年,赴延安任中央党校校长。1946年4月8日,邓发、王若飞、秦邦宪、叶挺等同志在重庆乘飞机返延安途中,在晋西北兴县黑茶山不幸失事遇难。
◦ **邓子龙**:丰城(今属江西省)人,明代抗倭名将,1598年援朝抗倭,战死釜山南海。
◦ **邓世昌**:广东省番禺人,清末海军名将、爱国将领,在1894年的黄海战役中,率致远舰奋勇作战,在弹尽、舰伤之际,加速猛撞吉野号未果,因中鱼雷,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 **邓廷桢**: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清代名将,历任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曾率军阻击英舰于厦门,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一同被充军伊犁,三年后被重新起用,著有《双砚斋诗钞》。
◦ **邓中夏**:湖南省宜章县人,中共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曾领导长辛店铁路工人、开滦煤矿工人和省港工人大罢工,1933年被捕就义。
◦ **邓宝珊**:甘肃天水人,同盟会会员,曾参加北伐,1949年率部起义。
◦ **邓军林**:湖南祁阳人,国民党少将。
◦ **邓小平**:四川省广安人,少时赴法国勤工俭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归国后,领导百色起义,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赫赫铁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居攻至伟。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主要成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 **邓颖超**:邓文淑、邓咏通、邓湘君,祖籍河南省光山,生于广西省南宁,她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领导人。中共第八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 **邓稼先**: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 (四)邓氏族谱
邓氏出自南阳有众多家谱可以证明,如邓州市《邓氏家谱》、新野县《邓氏族谱》、新野县《邓氏族史》、湖南浏阳《邓崇根族谱》、湖北《邓氏家谱》、南阳堂《邓氏家史》、湘鄂赣交界地区《邓氏家谱》、香港屏山《邓氏族谱》、江西南昌《邓氏家谱》、贵州水城《邓氏族谱》、广东梅城《邓氏家谱》、江西安福《枫田邓氏族谱》、四川广安《邓氏家谱》、河南洛阳邓功举《邓氏家谱》、马来西亚邓威廉《邓氏家谱》、台湾《邓氏族谱》、新野现存的清道光十三年镌刻的《邓氏族谱碑文》等。这些家谱编撰时间不同,编撰地点不同,版本格式不同,但所记邓氏族人的繁衍生息的脉络,皆众口一词,文出一笔:都称“天下邓姓望出南阳”。皆尊称邓国侯曼季为邓氏族人的受姓鼻祖。皆认可南阳新野县的邓禹为曼季的第四十七世孙(或四十八世孙),并尊称邓禹为今日海内外邓氏族人的直系太始祖。以下列举部分家谱记载:
• 南阳堂《邓氏家史》称:“邓氏受姓始祖曼季,考余邓氏,系出曼姓之后。”
• 新野《邓氏家谱》称:“殷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国,后以邓为氏。”
• 湖南浏阳《邓崇根族谱》称:“他(邓崇根)乃禹公后六十一世。”“湖南、平江、汩罗、岳阳、湖北等地邓氏,均季、禹公之后。”
• 台湾《邓氏族谱》称:“台湾邓氏始祖邓显祖,明代末年,由江西宜黄县经福建移居台湾。邓显祖的先祖由邓州迁徙新野,后由新野经江西、福建而迁入广东、香港。再由福建、广东等迁入台湾繁衍发展。”
• 江西南昌《邓明华邓氏家谱》称:江西南昌邓氏族人“乃禹公六子(邓)训门之后。”
• 马来西亚邓威廉的《邓氏家谱》称:马来西亚“邓氏家族之太始祖乃商王武丁叔父曼公德阳,被武丁封为邓侯,赐曼公为邓姓。邓氏家族由此繁衍生息。”
• 江西安福《枫田邓氏家谱》称:江西邓氏“始祖东汉人邓禹,字仲华,南阳邓州新野人。”
• 河南洛阳邓功举《邓氏家谱》编撰于清朝道光二十年正月十四日(即1841年农历正月十四日),该家谱称:“吾族以邓为氏者盖三千余年矣”,(吾姓)“穷流溯源,大率自南阳而迁江西,由江西而迁洪洞,从洪洞而迁庙头也。”
• 四川广安邓小平的《邓氏家谱》称:“吾(邓)姓始于邓国,盛于高密(即:东汉云台第一元勋,高密侯邓禹——笔者注)。”

### (五)郡望堂号
• **郡望**
◦ **南阳郡**:战国秦时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此支邓氏以居新野而著称,其开基始祖为邓况。
◦ **安定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今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
◦ **高密国**: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
◦ **平阳郡**:三国魏置郡,治所在平阳临汾西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邓攸。
◦ **长沙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临湘(今长沙市)。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
◦ **陈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陈县。此支邓氏,为晋代广州刺史邓岳之族所在。
◦ **洛阳郡**:秦始终置县。此支邓氏,为东汉大将军邓骘。
◦ **宜春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
◦ **南雄县**:治所在今广东省南雄县。
• **堂号**
◦ **平寿堂或谦恕堂**:源出东汉时,邓禹第六子邓训为郎中。谦(谦逊不骄傲)恕(对人宽恕)下士(以礼待下属),士大夫都归附他,所以叫“谦恕堂”。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对待羌胡,少数民族都感激他,喜欢他,都好。朝廷封他寿平侯。
◦ **此外**:邓姓还有以“讲学堂”、“集文堂”、“两秀堂”、“南阳堂”、“南雄堂”等为其堂号。

### (六)宗祠对联
• **四言通用联**
◦ **南阳望族;新野芳踪。**——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堂联。全出典出邓氏的望族南阳郡,以居新野时而著称。
◦ **南阳世泽;东汉家声。**——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姓姓宗祠南阳堂的通用联。上联典出邓姓宗族源自南阳邓州。下联典出邓姓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名将邓禹。
◦ **云台列首;谏院知名。**——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初南阳新野人邓禹,字仲华,少年时游学长安,与刘秀关系密切,后奉刘秀命,以前将军率精兵入关,大破绿林军王匡等部,平定河东,任大司徒。刘秀统一全国后,封他为高密侯,明帝时拜太傅,图像画于云台(今洛阳南宫所建高台,画中兴功臣像以表彰),居诸将之首。下联典指宋代建昌人邓润甫,字温伯,皇佑年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尚书右丞,又曾主持谏院,有直声。
◦ **平叔下士;伯道存侄。**——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邓训,字平叔,明帝初为郎中,谦恭下士,人多归附之。下联典指晋·邓攸,字伯道,携家避乱,怜其弟早亡,危急关头时,存侄而弃子,时人敬其德而哀之。
◦ **南阳世泽;税院家声。**——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锦田邓氏宗祠联。
• **五言通用联**
◦ **南阳承世泽;东汉启功名。**——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屏山邓氏宗祠联(1)。迁徙于香港屏山的邓氏,有较为详细的宗亲历史考证.据载,屏山的邓姓人,其先祖的迁播路线,是由邓州至新野,或经江西,或经福建而迁入广东,而后入香港的。屏山邓氏宗祠距今有700年的历史。上联典出邓姓宗族源自南阳邓州。下联典出邓姓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
◦ **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明·邓子龙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明代抗倭将领邓子龙(1523 – 1598)自题书心联。邓子龙,字武桥,丰城(修江西丰城)人。公元1598年,明军授朝抗倭,他以故官领水军。从陈璘赴朝。时倭军将泫海逃遁,他即偕朝鲜统制使李舜巨督水军为前峰,邀击于釜山南海,英勇奋击,杀敌无算;因舟中起火,为敌所乘遂战死。舜臣赴救,亦死。
◦ **清操历冰雪;赤手捕长蛇。**——邓中夏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无产阶级革命家邓中夏(1894 – 1933)自题联。邓中夏,原名邓康,号钟懈,湖南宜章人。
◦ **忧乐关天下;安危系一身。**——潘力生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潘力生赠邓小平联。
◦ **东汉家声远;南阳世泽长。**——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邓氏宗祠联
• **六言通用联**
◦ **平叔常能下士;伯道胡为无儿。**——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 **禁烟功勋卓著;抗日史册留芳。**——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代名将邓延桢,字懈筠,江宁(今南京市)人。历任两文总督、闽浙等。1839年与林则徐,协力整顿海防,查禁鸦片。同年调任闽总指挥总督,加强海防,率军击退进犯厦门的英国舰队。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同时被革职。下联典指清代海军名将邓世昌事典。
◦ **邓曼智能料事;太后夙本好书。**——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楚武王夫人邓曼机智过人,料事必中。下联典指晋·邓训之女幼好读书,后贵为太后。
• **七言通用联**
◦ **平天下更云台首列;小寰球曾谏院广闻。**——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云台首列”,典出自东汉邓禹佐光武帝平定天下,后列云台之首(云台乃东汉之八宝山也)。下联“谏院广闻”,典出自宋邓润甫任谏院翰林,以直言闻名。
◦ **瑞应星辰,云台拔萃;树称杞梓,邓林毓奇。**——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东汉大司徒邓禹事典,东汉大司徒邓禹子十三人,时称“邓林材木”。
◦ **世长势短,宜忘势而处世;人多仁少,须择仁以交人。**——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3)。全联劝诫族中子孙如何处世、如何交人。
◦ **尊祖敬宗,登斯堂可无愧否?裕后,履此地能勿思乎。**——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4)。
◦ **溯赐姓于殷商,邓国之衣冠如昨;纪封侯于东汉,云台之军令尤新。**——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邓氏宗亲会会徽两侧的对联。
◦ **公道言不妨侃侃而谈,何计势力;孝顺事正当人人自尽,焉论富贫。**——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5)。
◦ **大小行事执快心,东平云为善最乐;古今义礼归何处,朱子曰读书更高。**——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6)。全联劝诫族中子孙为善、读书。
◦ **宗祠聚祖考之精神,群昭群穆,真觉有严有翼;祀典表子孙之爱敬,我将我享,惟期来格来临。**——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7)。
◦ **派分河北,由汀州而潮州、惠州、袁州,一脉流传愈盛;祭举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显祖,千秋陟降攸临。**——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8)。上联寻跟,写出了邓氏的源流及其曲折的迁徙路线、支脉分布情况。下联典问祖,记载了各个时期率族人迁徙的祖先。商武丁封叔父于伊河北为邓侯,即为此支邓氏之始祖。
◦ **屏翰仰闽候,绍南阳之世胄,今朝派衍支蕃,不督衣冠隆祀典;山河开万里,承高密之家风,此日苹馨藻洁,聊将俎豆报宗功。**——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屏山邓氏宗祠联(2)。上联典出并歌颂的“闽候”,乃是建祠人福建方伯(又称闽候,宋末元初人)邓冯逊。下联典出并所颂的“万里”,乃屏山的立村祖先邓万里。“高密” 即今高密市(在山东省),是邓姓早期为官迁徙并形成望郡之地。
◦ **我族自殷商赐姓以来,国建西周、侯封东汉,后裔承荫,须念宗功祖德;此地是昭穆凭依之所,门环绿水、户拥青峰,先灵降鉴,好看山色湖光。**——邓宾谷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湖北省鄂州庙岭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邓氏起源及东汉时的极盛。下联道出宗祠所处的地理形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