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萧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中位列第三十位,属于大姓范畴,人口数量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 0.6%,总人口数大约在 840 万左右 。萧(Xiāo)姓源出主要有以下四支:
- 出自大禹贤士伯益后裔:据相关资料记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的后代在萧地担任官职,便以萧为姓,其子孙后代沿袭萧姓。这一渊源可追溯至 3000 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史籍记载,伯益能力出众,舜在位时,他负责掌火,“烈山泽而焚之”,驱赶禽兽,开辟出大量农田;后来又追随大禹跋山涉水,疏通河道,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伯益的卓越功绩使其子孙获得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被分封到萧地(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建立萧国,并以国为氏。萧孟亏堪称萧姓第一人。
- 出自子姓,以国为氏:依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萧姓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通志・氏族略》记载:“萧氏,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元和姓綦》也持有相同观点。由于宋微子是殷商后裔,而萧国由微子之孙大心建立,所以萧姓源流能够追溯到上古圣君商汤。后世多数萧姓族人认可这一说法 。
- 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记载,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期,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辽史・列传・后妃》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 辽朝后族以兰陵为郡望,自称先祖是兰陵人,将自己附会为西汉宰相萧何的后裔。《续资治通鉴》记载,辽代 “姓氏止分为二,耶律与萧而已。” 由此可见,契丹各族中萧姓群体规模颇为可观 。
- 外姓改入:据台北萧氏宗亲会印行的《兰陵世家・萧、钟、叶三姓本是一家》记载,宋朝有位名叫钟达的将军,遭奸臣陷害,九族被抄斩,他的七个儿子中有三个死里逃生,为躲避灾祸分别改姓萧、叶。但此说法存在诸多破绽,存疑。此外,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流传的太一教中,因创教人姓萧,一些非萧姓嗣教者被改为萧姓 。
得姓始祖为大心。萧姓原本出自子姓,春秋时期,宋国有员大将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兵败被俘,被囚禁于后宫,数月后才返回宋国。宋闵公多次借此取笑他,长万被触怒,酒后杀死闵公,公然发动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的公子们纷纷逃至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国微子的后代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军队,诛杀南宫长万,平息叛乱,拥立闵公之弟御说继位,即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将萧地封给他作为附庸,建立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 597 年,萧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萧姓。大心因此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
迁徙分布
萧姓最早发源于今山东省。先秦时期,因萧国灭亡,萧姓族人散居各地,家族势力弱小。秦汉时期,社会动荡,促使萧姓向外迁徙,开启第一个发展迁徙阶段。经过长期迁居,萧姓从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名人辈出,汉相萧何便是杰出代表。他早年辅佐刘邦起义,攻占咸阳后,留意收集秦的律令图书、郡县户口、社会情况等大量资料,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还协助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他的子孙在两汉时期也都担任高官,为汉朝的繁荣贡献巨大,家族兴旺,几个较大的郡望也在此期间形成 。
三国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加上两晋时期的 “永嘉之乱”,士族南迁,萧姓族人也随之迁徙,播迁至南方各省,家族进一步发展壮大。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于天下,建立齐、梁两朝,繁衍昌盛,人才济济,使萧姓发展达到鼎盛 。
唐宋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一方面,萧姓文人墨客遍布天下;另一方面,居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的契丹族萧氏劲族加入,使萧姓成为显贵、庞大的家族。这一时期,也有萧姓族人迁入福建、广东定居。至此,在唐宋以前,萧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区 。
元明清时期,萧姓迁徙至南方的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名人不断涌现,使萧姓成为名门望族。自清康熙末年起,萧姓族人多次迁入台湾,有的还远播海外,使萧姓真正遍布我国南北方各地。如今,萧姓在我国分布广泛,尤其在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等省人数较多,这六省的萧姓约占全国汉族萧姓人口的 69% 。
历史名人
- 萧何:沛县(今属江苏省)人,汉朝政治家。秦末跟随刘邦起义,他善于识人用人,在楚汉相争中,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发挥了重要作用,后因功被封为酂侯 。
- 萧统:南兰陵人,南朝梁著名文学家,梁武帝之子。自幼遍读儒家经典,擅长词赋,辑有《文选》三十卷,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
- 萧衍:南朝南兰陵人,南朝齐时著名大将。因朝廷腐败内乱,于 502 年代齐称帝,建立梁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
- 萧琛:南朝梁南兰陵人,年少聪慧,富有才辨,不事产业,官至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著有《汉书文府》《齐梁拾遗》等文集 。
- 萧禹:唐朝开国宰相 。
- 萧照:宋代山水画家 。
- 萧三:湖南省湘乡人,国际著名诗人,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早年与毛泽东、蔡和森创建 “新民学会”,参加 “五四” 运动,为我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著有《和平之歌》《伏枥集》,译有《新木马计》《前线》等 。
- 萧克:湖南嘉禾人,1926 年参加革命,建国后曾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有 “儒将” 之称 。
- 萧望之:汉朝东海兰陵(今山东省苍山)人,师从后巷学诗,又跟随夏侯胜学习《礼》及《论语》,官至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职 。
- 萧思话: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人,南朝宋尚书左仆射,喜好书史,声誉良好,后拜郢州刺史。因其才能被武帝视为国之栋梁,他先后历任十二州刺史,爱才好士,众人皆归附于他,卒谥穆 。
- 萧道成:南朝南兰陵人,在宋为官时担任中领军,后趁朝廷内乱,壮大自身势力,拥立顺帝刘准,自任太傅领扬州牧,升为相国,被封齐公,后废宋称帝,建立齐王朝,史称齐高帝 。
- 萧子显:萧道成之孙,擅长文学,编著纪传体《齐书》60 卷,即如今所称的《南齐书》 。
- 萧颖士:兰陵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对策名列前茅,曾担任秘书正字、扬州功曹参军等职,才高博学,致力于古文创作 。
- 萧良有:明代汉阳(今湖北省武汉)人,天生聪慧异常,以神童闻名,万历年间会试第一,担任国子祭酒,著有《玉堂遗稿》流传于世 。
- 萧云从:清代山水画家 。
- 萧朝贵:广西省武宣东乡人,太平天国著名领导人之一,在战争中屡立战功,被封为西王,后在与清军作战时不幸阵亡 。
- 萧楚女:原名萧秋,湖北省汉阳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后在反革命屠杀中遇害 。
- 肖劲光:湖南省长沙人,1920 年参加革命,建国后长期担任海军司令员 。
郡望堂号
- 郡望
- 兰陵郡:萧氏望出兰陵。历史上有两个兰陵。“北兰陵” 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一带,西晋元康元年(291 年)置郡,汉、晋数百年间,西汉丞相萧何的后裔多聚居于此,隋时此郡被废除。“南兰陵” 在今江苏省武进县一带,东晋初年置郡,是东晋时萧姓南迁后的主要聚居地 。
- 广陵郡: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 。
- 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
- 堂号
- 定汉堂:汉代沛县人萧何,从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到建立汉朝,始终辅佐刘邦,功劳居首,官至丞相,汉朝的一切律令典制均由他制定。“定汉堂” 彰显了萧何追随刘邦的功绩,以及他对汉朝律例典制制定的贡献 。
- 制律堂:同样与萧何制定汉朝律令制度相关,以此为堂号,纪念萧何的这一重大功绩 。
- 师俭堂:寓意家族传承节俭的美德 。
- 友爱堂:强调家族内部成员之间要和睦友爱 。
- 八叶堂:源自唐代初年大臣萧瑀家族,其家中八代出任宰相,以此为堂号,彰显家族的辉煌与荣耀 。
- 兰陵堂:以郡望兰陵为堂号,表明家族源自兰陵,传承兰陵萧氏的血脉与荣耀 。
- 河南堂:以郡望河南为堂号,体现家族与河南地区的渊源 。
- 同文堂:具体含义可能与家族重视文化传承、崇尚文化统一等方面有关 。
萧姓宗祠通用对联
- 四言通用联
- 收图兴汉;辅政匡君:上联讲述汉初大臣萧何,沛县人,曾为沛县吏,刘邦任亭长时,他予以协助。秦末辅佐刘邦起义,进入咸阳后,收取秦政府的律令图书,掌握全国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及社会情况等重要信息。楚汉战争中,推荐韩信为大将,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到关键作用,后封酂侯,还制定《九章律》。下联说的是西汉大臣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后迁居杜陵。宣帝时,历任左冯翊、大鸿胪、太子太傅等职,甘露年间,主持石渠阁会议,评议儒生对《五经》的见解。宣帝晚年,受遗诏辅政。元帝即位后,因曾是元帝师傅而备受尊重,对时政多有匡正,后遭宦官弘恭、石显等人排挤,被迫自杀 。
- 相传八叶;文著六朝:上联提及唐代初年大臣萧瑀,字时文,祖籍南兰陵,南朝梁宗室后裔,隋炀帝皇后萧后的弟弟。在隋任内史侍郎、河池郡守,李渊定京城后归降唐朝,武德初年任内史令,深受高祖信赖。太宗时,官至尚书左仆射(宰相),封宋国公。他性情耿直,是非分明,太宗曾赐诗称赞:“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此后,其家族八代任宰相:侄孙萧嵩,玄宗时为宰相;萧嵩之子萧华,肃宗时为宰相;孙子萧复,德宗时为宰相;萧华之孙萧俛,穆宗时为宰相;萧仿,懿宗时为宰相;萧复之孙萧寊,懿宗时为宰相;曾孙萧遘,僖宗时为宰相;萧仿之孙萧顷,后梁时为宰相。下联指南朝梁文学家萧统,字德施,南兰陵人,梁武帝长子,天监初年被立为太子,未即位便去世,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他信奉佛教,擅长文章,曾招揽文学之士,编集《文选》三十卷,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及部分诗书(不选经、子)共三十八类、七百余篇,初步区分了文学与其他著作,是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对后代文学影响较大 。
- 三瑞御史;八叶相公:上联说的是宋・萧定基担任御史时,仁宗曾称赞彭齐的文章、杨伾的清操、萧定基的政事为 “三瑞”。下联指唐・萧瑀之后,家族有八代人出任宰相 。
- 凤萧引侣;虎穴卫亲:上联典指萧史娶秦穆公之女弄玉为妻,他教弄玉吹箫,吹出的声音如同凤鸣,后来二人携手成仙而去。下联讲述清・萧启侍奉母亲躲避战乱时,不慎坠入虎穴,萧启用身体护住母亲 。
- 兰陵世泽;文选家声:全联典指南朝梁萧统,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人,他撰写了《文选》三十卷 。
- 选文心瘁;制律功高:上联典指南朝梁萧统编辑《文选》之事,下联典指汉萧何为刘邦制定律令制度,著有《九章律》 。
- 五言通用联
- 聚书三万卷;为政十二州:上联指南朝梁文学家萧统(501 – 531),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西北)人,梁武帝之子。天监元年(502 年)被立为皇太子,年少时遍读儒家经典,长大后参与朝政。他擅长诗赋,曾招揽才学之士,广泛收集古今书籍三万多卷,研讨儒事文学,兼探佛理,辑成《文选》三十卷。下联指南朝宋尚书左仆射萧思话,南兰陵人,喜好书史,声誉良好。武帝一见他,便认为他有治国之才。元嘉年间担任青州刺史,孝武时被征为尚书左仆射,后来又拜郢州刺史,先后在十二州任职,爱才好士,人们都归附于他,去世后谥号为穆 。
- 朝贵八千岁;以占第一名:上联典指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萧朝贵,清代广西武宣人,参加领导金田起义,任右弼又正军师,领前军主将,被封西王八千岁,在攻打长沙时,不幸中炮阵亡。下联典指明代修撰萧良有,字以占,汉阳人,天生聪慧,以神童闻名,万历年间会试取得第一名,后担任国子祭酒,凡是有关国家大事,都积极参与谋划,著有《玉堂遗稿》 。
- 指汉星旗转;分霄日羽明:此联为唐高宗时太常博士萧楚材《奉和展礼岱宗涂经濮济》中的诗句 。
- 入谷烟雨润;登崖云日明:此联为唐代进士萧颖士《游马耳山》中的诗句。萧颖士,字茂挺,兰陵人,十九岁时考中开元进士,对策成绩优异,曾担任秘书正字、扬州功曹参军等职,才高博学,致力于古文创作,曾有仆人侍奉他十年,有人劝仆人离开,仆人回答:“并非不能离开,而是喜爱他的才华!”
- 汉代宗臣裔;梁朝帝子家:此联为萧氏宗祠联 。
- 春随莺燕至;歌引凤凰来:全联典指春秋时萧史。传说他是秦穆公时人,擅长吹箫,能使孔雀白鹤来到庭院。穆公有个女儿叫弄玉,非常喜欢他,穆公便将女儿嫁给他。萧史每天教弄玉吹奏凤鸣之声,几年后,吹出的声音如同凤凰鸣叫,凤凰也飞来栖息在他们的屋顶。穆公为他们建造凤台,夫妇二人在上面居住了数年。有一天,他们都随着凤凰飞走了。所以秦人为他们在雍宫中建造凤女祠,时常能听到箫声 。
- 六言通用联
- 高帝以廉治国;名臣惟俭传家:上联指南朝齐建立者萧道成(427 – 482),他以清正节俭自我要求,去世后谥号为高帝。下联指汉初大臣萧何,晚年不购置田宅,曾说:“后世子孙若贤能,就学习我的节俭。”
- 七言通用联
- 制律功高能固汉;选文心瘁继传经:上联指西汉大臣萧何(? – 193),沛县(今江苏沛县)人,曾为沛主吏掾。秦二世元年(前 209 年),他辅佐刘邦起义。刘邦率起义军入咸阳,诸将忙着争抢府库财物,萧何却收取秦王朝的文献档案,借此掌握全国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及社会状况。楚汉矛盾激化,他说服刘邦战略退却以保存实力。楚汉战争中,他举荐韩信为大将,自己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保障士卒、粮饷供应。汉朝建立后,他被封酂侯,协助刘邦、吕后平定韩信、陈豨、英布等叛乱,推行与民休息政策,还参照《秦律》制定《汉律》九章(已佚) ,其功绩对稳固汉朝统治起到关键作用。下联指南朝梁文学家萧统(501 – 531),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西北)人,梁武帝之子。天监元年(502 年)被立为皇太子,自幼遍读儒家经典,长大后参与朝政。他善诗赋,招揽才学之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多卷,研讨儒事文学,兼探佛理,并辑成《文选》三十卷。该书以上自周代、下迄梁朝各种文体的代表作编辑而成,以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为选录准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
- 三代以还谁翰墨;六经而后此传书:全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萧统。在他之前的三代(夏、商、周),文学形式相对古朴,自他之后,《文选》以其独特的文学选录视角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传承文学的重要著作,展现了其在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
- 七言以上通用联
- 昴宿腾辉,应延赞侯祥瑞;忠心报赤,特呼宗老芳名:上联典指西汉大臣萧何。昴宿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古人常将星宿与人间将相联系,认为星宿光辉预示着将相贤能。萧何被封酂侯,其功绩卓著,如同昴宿腾辉,带来祥瑞。下联典指梁代江夏太守萧琛,字彦瑜,他年少聪慧,富有才学与辩才。多次治理大郡,却不置办产业,后被特进为金紫光禄大夫,著有《汉书文府》《齐梁拾遗》文集,以忠心和才学赢得赞誉,被尊称为宗老 。
- 钓游怀旧迹,将老屋托为支祠,堂堂皇皇,历卅八年始臻美备,恰好魂招南岳、神寝西安,灵爽共归来,故土莫辞千里路;品学得优名,与仲氏香分贡柱,绳绳继继,至十七世愈觉繁昌,总因风不常凋、霜难殒叶,本根最深厚,浓荫永庇六房人:此联为湖北省英山县红花嘴萧氏宗祠上殿联,由萧杏南撰写。上联描述了族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将老屋改建为支祠,历经三十八年精心营建才完美竣工。南岳、西安等地的族人魂灵仿佛也能归来,即便路途遥远,也难阻他们对故土的眷恋。下联强调家族注重品德与学问,世代传承,到十七世愈发繁荣昌盛。家族根基深厚,如同大树,枝叶繁茂,庇佑着六房子孙 。
附录一:萧姓与肖姓的辩证
“萧” 与 “肖” 都是历史悠久的姓氏,春秋时期两姓已同时存在。但二者存在差异,“萧” 姓两千多年来一直沿用,而 “肖” 姓在汉代以后鲜少出现,从各时代的姓谱中可得到印证。现今,中国国内 99.9999% 的 “肖” 姓者原本姓 “萧” 。半个世纪前,“萧” 姓常见,“肖” 姓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后,许多人误将 “萧” 当作 “肖” 的异体字,或认为 “肖” 是 “萧” 的简化字。不少 “萧” 姓者为书写简便,将 “萧” 写成 “肖”;一些部门工作人员在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等时,也常将 “萧” 误写为 “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 姓人数增多(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就姓 “肖”),甚至有取代 “萧” 姓的趋势 。如《深圳姓氏谈》记载:“肖姓亦即萧姓,萧俗作肖。源出于子姓。春秋时,宋国勇将南宫长万攻打鲁国被俘,几个月后放回宋国。公元前 682 年秋,与宋闵公于后宫博戏。闵公无意嘲笑了长万曾当俘虏,长万顿时恼羞成怒,打死了宋闵公,又杀了几个大臣,立公子游为国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大心组织军队,杀逐南宫长万及同党,平息了内乱。宋闵公的弟弟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庸国,称为萧叔,其后人就是萧氏即肖氏。南宋末年,一些肖姓居民从福建迁至深圳地区,现聚居在坪地镇,是该镇人口最多的姓氏,大多居住于西湖塘、岳塘岗、香屋一带。”工具书注释也存在问题,这是 “萧”“肖” 二姓使用混乱的另一重要原因。《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在注释 “萧” 时设有 “姓” 这一义项,而注释 “肖” 时却无 “姓” 的义项,这沿袭了一些老工具书的注法。《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在 “肖(Xiāo)” 字头下,均注释为 “姓,‘萧’俗作‘肖’”,将作姓氏用的 “肖” 视为 “萧” 姓之 “萧” 的俗体字。《汉语大字典》注释 “肖” 时称 “姓,也作‘萧’”,1962 年版的《新华字典》注释 “肖(Xiāo)” 时说 “姓,同‘萧’”,这些都将 “肖”“萧” 视为异体关系。无论是将 “肖” 看作俗体,还是将二者视为异体,实际上都把 “萧” 和 “肖” 当作一个姓,注音均为阴平的 Xiāo 。《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则不同,它将 “肖” 注成只读 Xiào 的单音字,字头下第二个义项即为 “姓”。如此一来,“肖” 与 “萧” 完全脱钩,“肖” 成为独立于 “萧” 姓之外的另一个姓,读音也变为去声的 Xiào 。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语言文字规定来看,“萧” 与 “肖” 既非异体关系,也非繁简关系。所以,“‘肖’也作‘萧’”“‘肖’同‘萧’” 等说法并不准确。“‘萧’俗作‘肖’” 的说法也较为模糊 。然而,未受建国后文字改革冲击的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地,所有萧家人都姓 “萧”,无人写姓 “肖” 。姓氏承载着祖宗传承,中国人极为重视传统,古人云 “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肖” 姓并不规范,并非所有萧家人的姓氏。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多姓 “肖” 者改回姓 “萧” 。由于时间已过去数十年,部分年轻的姓 “肖” 者可能并不知晓自己原本姓萧(从身份证看,其祖辈、父辈等也已写姓 “肖”),轻易否认自己是萧姓人。其实,这些人可从以下方面考证:一是宗祠,各地萧姓聚集地的萧家宗祠上的 “萧” 字不会更改;二是询问长辈,尤其是 60 岁以上的长辈,他们年轻时肯定用过姓萧;三是祖坟,祖上坟墓上刻的一定是 “萧” 字等 。可以肯定的是,现今全中国写姓 “肖” 者中,99.9999% 原本姓 “萧” 。在此,建议所有 “肖” 姓家人尽可能改正错误,恢复祖宗留下的 “萧” 姓 。大陆部分同族人改姓的情况,也引起全世界萧氏宗亲的关注。据可靠消息,世界萧氏宗亲会等全球数十个宗亲会已联合向国家语委、公安部建议,借助今、明年全国换发第二代身份证的契机,为所有姓 “肖” 者改回姓 “萧” 提供便利,让众多族人能够认祖归宗 。附录二:萧姓典故、趣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典出: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豨已破,绐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 典故:这个典故源于西汉时期。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他向刘邦推荐善于用兵打仗的韩信做大将军,韩信为汉朝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后来,有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韩信谋反。吕后想召韩信进宫,又担心他不肯就范,便与萧何商议。萧何设计,以庆贺平叛胜利为由,骗韩信进宫。韩信一进宫,就被吕后以谋反罪名在长乐宫钟室杀害。民间因此有 “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 的说法 。
- 寓喻:后人用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情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