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姓:历史渊源与家族传承

熊姓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姓氏,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据记载,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因此又称有熊氏。熊姓的主要起源是出自祝融八姓中的芈姓,黄帝第三十六世裔孙鬻熊曾为周文王之师,其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称熊氏。此外,熊姓还可能源自西周时期的罗国,其子孙中也有熊姓。

熊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9位。根据2024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国熊姓人口约为460万。熊姓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西、四川、湖南等省,约占全国汉族熊姓人口的66%。

一、姓氏源流

熊(Xióng)姓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出自黄帝后裔:依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辨证》以及《元和姓纂》等古籍记载,黄帝七世孙为季连,其姓为芈。季连的后裔中有鬻熊,他堪称周文王的老师,被封为护国侯。鬻熊的曾孙熊绎以祖父的字为氏,自此有了熊姓。
  2. 出自黄帝有熊氏之后:按照《元和姓纂》的说法,相传黄帝诞生于寿丘,在姬水边长大,居住在轩辕之丘,并在有熊(现今的河南新郑)建立都城,所以也被称为有熊氏。其后代中有人以地为姓,称熊姓。
  3. 出自他族改姓而来:苗族的仡熊氏,汉姓为熊;普米族的本牙氏,汉姓为熊;傈僳族中以熊为原始图腾的氏族五饶时,汉姓为熊;四川、甘肃地区的白马人当纳氏、热惹氏、哑咕氏等均汉姓为熊;如今布依、彝、满、蒙古、瑶、阿昌、壮、土家等民族中也都有熊姓。

得姓始祖为鬻熊。他是商末人士,才学出众,曾担任周文王的老师,被封为护国侯。其先祖是黄帝,黄帝之子昌意生颛顼,颛顼的四世孙陆终的第六子名为季连,鬻熊是季连的裔孙。鬻熊的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称熊氏。西周成王时,封熊绎在荆楚之地,建立楚国,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春秋时期,楚国一度强大,势力扩展到中原地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 223 年,楚国被秦国所灭,其后人多以熊为姓,并尊鬻熊为熊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熊姓起源于古时的楚国,也就是如今的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份,这些地区自然成为熊姓最早繁衍的主要区域。秦汉之际,熊姓仍以这些地方为繁衍中心,不过也有少数人散居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熊姓逐渐迁入我国江南广大地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湖北的江陵、江西的南昌等地熊姓人口逐渐兴盛壮大,并且陆续有人进入朝廷为官,因此熊姓有以“南昌”“江陵”作为郡望堂号的。

唐宋年间,熊姓后人陆续向江苏、浙江地区迁移,而南昌与江陵两地的熊姓依旧繁荣昌盛,人才辈出,族大人众。据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阳市)四大姓中有熊姓,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五大姓之首便是熊姓。可见在宋代,熊姓在江西南昌及湖南岳阳一带分布广泛。宋初移居福建省建安(今建瓯县)等地的熊姓,也逐渐发展成为望族,后世涌现出不少名人学子。

南宋末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兵征讨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奋力抵抗,但局势危急,南宋王室从杭州出逃至福建,后又败退至广东的崖山。元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百姓纷纷逃亡,江浙一带的熊姓有的迁往福建,再从福建进入广东,以躲避战乱。

明初洪武年间,熊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到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陕西等省份。明代以后,熊姓子孙陆续向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海南等地迁徙,还有部分人融入苗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

到了清朝,熊姓已散居全国各地,也有闽粤地区的熊姓渡海赴台,进而迁居海外,侨居新加坡等国。如今,熊姓分布以湖北、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居多,这四个省份的熊姓约占全国汉族熊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根据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熊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八位的大姓,人口数量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二。

三、历史名人

  1. 熊安生:北朝经学家,北学代表人物之一,字植之,长乐阜城(今河北省阜城东)人。他精通五经,尤其擅长“三礼”,北齐时任国子博士。后来进入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 578 年),担任宫露门学博士。不久后去世。他沿袭东汉儒家经说,撰写了《周礼》《礼记》《孝经》诸义疏,皆有流传。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礼记熊氏义疏》四卷。
  2. 熊朋来:元朝文学家、音乐家,豫章(今南昌)人,宋咸淳时进士。入元后,官至福清州(今福建福清)判官。他不仅能文,还精通音律,尤其擅长鼓瑟,著有《五经说》《瑟谱》。
  3. 熊文灿:永宁卫(今四川省叙永)人,明代大臣,累官至兵部尚书。
  4. 熊廷弼:明湖广江夏(今湖北省武昌)人,字飞百,万历进士。万历四十七年(1619 年)以兵部右侍郎任辽东经略。他召集流亡百姓,整顿军令,训练部队,加强防务,在职年余,后金军不敢进犯。明熹宗即位,魏忠贤专权,他被排挤去职。天启元年(1621 年),辽阳、沈阳失守,再次担任经略,与巡抚王化贞不和。次年王化贞兵败溃退,他一同退入关内,后被魏忠贤冤杀。
  5. 熊大木:福建省建阳人,明代通俗小说的编著者与刊行者。编有《全汉志传》《唐书志传》《宋传续集》等通俗小说,其咏史诗别具一格,富有新意。
  6. 熊赐履:湖北省孝感人,清时大臣、政治家、一代学者。累官至吏部尚书,推崇程、朱理学,认为可以用理学指导政治,强化思想领域的统治。著有《经义斋集》等。
  7. 熊伯龙:清初无神论者,字次侯,号塞斋,别号钟陵,汉阳(今属湖北省)人。他历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熟悉西方天文算学,通佛学、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曾编著《无何集》,将王充《论衡》中驳斥谶纬神学的言论分类编排,从儒学立场对传统宗教迷信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天不故意造作”,“灾异非天谴告”,人的生死是自然之道,人死不能为鬼神。
  8. 熊成基:民主革命烈士,江苏省甘泉(今江都)人。1904 年入安徽练军武备学堂学习,加入岳王会,积极进行反清革命活动。1907 年徐锡麟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1910 年初,在哈尔滨谋刺清海军大臣载洵,不幸被捕后就义。
  9. 熊秉坤:湖北省江夏人,早期民主革命者,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曾任国民党湖北省政府委员,兼任武昌市市长等职,解放后任政协委员。
  10. 熊希龄:湖南凤凰人,光绪年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时因反对与日议和,被革职,戊戌政变时被禁锢。辛亥革命后,拥护袁世凯。后任唐绍仪内阁财政总长、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等职。
  11. 熊得山:湖北省江陵人,中国同盟会会员,爱国主义者、报人。著有《中国革命的出路》《中国社会研究》等。
  12. 熊十力:湖北省黄岗人,近代著名学者。早年参加过武昌起义,任都督府参谋。后到北京大学任教,著有《新唯识论》《十力论学语要》《原儒》等。
  13. 熊克武:四川省井研人,近代民主革命者。辛亥革命后曾任四川督军、川军总司令等职,建国后,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务。1970 年病逝于北京。

四、郡望堂号

  1. 郡望
    • 江陵郡:原为春秋时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汉代设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朝齐改置江陵郡,在今湖北省江陵及川东一带。
    • 南昌:汉代豫章郡治,隋为洪州台,五代南唐及明(初为洪都府治)、清为南昌府治,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2. 堂号
    • 射石堂:古时有一位善于射箭的人叫熊渠。有一次他夜间走路,老远就看到前面有一只老虎趴在那里。他拿箭就射,老虎却一动不动。他走近一瞧,果然箭射中了,而且箭头射进去几寸,用手拔也拔不出,原来是一块大石头。
    • 此外,熊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江陵堂”“谦益堂”“南昌堂”“孝友堂”“典裕堂”“思孝堂”等。

五、熊姓宗祠通用对联

四言通用联

  • 义疏三礼;史擅九朝
    • 上联典指北齐国子博士熊安生,字植之,阜城人。他是经学家,博通五经,尤其精于“三礼”,有弟子千余人。仕北齐为国子博士,曾与北周使臣尹公辨析《周礼》疑义数十条,后入北周任露门学博士下大夫。著有《周礼》《礼记》《孝经》诸义疏。
    • 下联典指南宋进士熊克,字子夏,建阳人。绍兴年间进士,历官诸暨知县、知学士院、台州知州,博闻强记,熟悉历代典故,有惠政。被荐直学士院,后出知台州。著有《九朝通略》《中兴小历》《诸子精华》等。
  • 西山廉士;东阁直臣
    • 上联典指南宋人熊孝则,以孝行闻名,孝宗曾召他进京,赐给金帛,但他不接受,只要了《通鉴》《性理》《孝经》等书籍,孝宗又赐他“西山廉士”四字。
    • 下联典指清代湖北孝感人熊赐履,字敬修,一字青岳,号素九,别号愚斋,顺治年间进士,由庶士吉士官检讨。康熙初年,上疏指出朝政积弊,后历官经筵讲官、纂修实录总裁、东阁大学士(宰相)兼吏部尚书等职,又四次任会试考官。研究程朱理学,主张“非六经、《论语》《孟子》之书不读”,著有《经义斋集》等。
  • 江陵世泽;制诰家声
    • 全联典指宋·熊本,神宗称其文有典诰,遂知制诰。
  • 唐旌孝子;宋仰名臣
    • 上联典指唐·熊衮,父丧不能葬,昼夜号泣,忽空中雨钱数万,乃得华葬。
    • 下联典指宋·熊禾,师学朱熹门下,宋亡不仕。

五言通用联

  • 象分青气外;景尽赤霄前
    • 熊孺登撰熊性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唐代诗人熊孺登《日暮天无云》诗句联。熊孺登,进士,锺陵人。在《全唐诗》中有诗一卷。
  • 独学参群圣;清心即半仙
    • 熊香海撰熊性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熊姓名人熊香海自题联。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七言通用联

  • 长思碧洞云窗下;曾借黄庭雪夜抄
    • 熊皎撰熊性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唐代诗人熊皎《怀三茅道友》诗句联。熊皎自称九华山人,有诗二卷,今存诗四首于《全唐诗》中。

七言以上通用联

  • 读万卷收,还须行万里路;享百年寿,何如作百世佛
    • 熊亨瀚撰熊性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现代诗人熊亨瀚自题联。熊亨瀚(1894 – 1928 年),湖南桃江人。革命烈士。
  • 发粟赈饥,治羡江东之最;勤王斩将,忠钦麾下之城
    • 上联典指宋代名人熊彦昭的事典。下联典指宋代名人熊飞的事典。
  • 狮岭播椒馨,节考孝、孝生忠,岂独簪缨夸世胄;鹅湖炊稻熟,子承父、父承祖,但凭耕读作人家
    • 严问樵撰熊性宗祠通用联。上联为江西省铅山县鹅湖熊氏宗祠联。

六、中国人民解放军熊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1. 熊飞少将
    • 熊飞(1911 – 2000 年),湖南省湘潭县人。原是安源煤矿工人,1930 年参加安源工人纠察队,任队员、班长。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东独立师师部副官处副官,江西军区后方补充团连长、营长,红 6 军团政治部巡视团主任,第 17 师 51 团机枪连政治指导员,军团后方医院政治委员,军团政治部总务处处长,第 16 师直属队总支书记,第 46 团副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长征中,率部担负军团直属机关的保卫任务,参加了抢渡澧水、金沙江、山城堡等战斗。1936 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兵站政治处主任,军委卫生学校教导员,军委总后勤部供给学校政治委员,鲁中军区沂山支队政委兼 12 团政治委员,鲁中军区第 1 军分区副政委兼警一旅 政治委员,鲁中军区第 3 军分区副政委兼警 3 旅政治委员。参加并指挥了反围剿、反扫荡、反吴(化文)讨王(连仲)等战斗。
    •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中军区分区第 1 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 32 军 94 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莱芜、孟良崮、太蒙、南麻、临朐、昌潍及解放山东青岛、福建东山岛等战役战斗。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渤海军区政治部主任,胶东军区副政治委员,山东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工程兵政治委员。1973 年到 1975 年任山东省军区政治委员。1975 年到 1982 年任广东省军区政治委员。
    • 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 年 7 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 年 9 月 26 日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 89 岁。
  2. 熊奎少将
    • 熊奎(1912 – 1994 年),原名熊招来,福建省永定县人。1930 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 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 3 军团 5 师 15 团连长,红 1 军团 1 师 3 团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 115 师独立团团侦察参谋,晋察冀军区第 1 军分区 2 团团长,第 3 支队支队长,第 11 军分区参谋长,第 7 团团长,第 13 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平型关战斗。
    •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 15 纵参谋长,第 62 军参谋长。参加了太原、扶□等战役。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康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1954 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任第 14 军副军长,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 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 年 7 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3月5日因病逝世,享年82岁。
    1. 熊挺少将
      • 熊挺(1905 – 1981年),安徽省金寨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8军246团政治处秘书。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7团政治处民运股股长、组织股股长,第9团政治处副主任,第四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2师4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淮南军区路东军分区天高支队政治处主任。
      • 解放战争时期,任2师独立旅政治部副主任,华东野战军2纵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华中军区军工部政治委员,苏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孟良崮、益林等战役。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苏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南京军区政治部直属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南京军区第一文化学校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工程兵副政治委员。
      •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1年3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76岁。
    2. 熊晃少将
      • 熊晃(1913 – 1996年),湖南省浏阳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鄂赣独立师连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红6军团第52团政治处俱乐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政治处宣教股股长,1939年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后任第718团政治处主任、副政治委员、代政治委员,南下支队第4大队政治委员,湘东军分区司令员,鄂北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教导旅副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旅副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第2军6师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原突围和宜川、扶□等战役。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焉耆地委书记,新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军区副政治委员,乌鲁木齐军区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10月13日因病逝世,享年83岁。
    3. 熊兆仁少将
      • 熊兆仁(1912年——),福建省永定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福建军区独立9团叁营排长,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永(定)平(和)(南)靖游击支队3大队副大队长。红军主力长征后,在闽西南地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
      •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2支队4团2营5连连长,军部特务营连政治指导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特务营政治委员,第2支队新3团参谋长。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6师16旅47团政治委员。1943年进入中共华东党校学习。毕业后任苏浙军区第3军分区副司令员,16旅46团副团长。
      • 解放战争时期,任苏浙皖边区司令部司令员,苏浙皖边军事委员会军事部部长。在苏南地区坚持武装斗争。1949年任皖南军区副司令员。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皖北军区副司令员。1954年进入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毕业后,任福建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福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福建生产建设兵团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福建省第二、四届政协副主席。晚年为老区扶贫奔忙,他心系老区人民,曾说:“过去战争时代,我们没吃的,(老区)老百姓给吃的,宁可他们自己挨饿,还牺牲他们救我们。现在我们有饭吃、有车坐,(老区)老百姓还那么穷,心不安哪!只要能跑一天,就要为老区扶贫做事,否则对不起(老区)老百姓,对不起牺牲的战友。”
      •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4. 熊作芳少将
      • 熊作芳(1913 – 1994年),河南省新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5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10师政治部宣传队宣传员、班长、队长、宣传干事,参加了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跟随部队进入川陕开辟川陕根据地。1933年带领宣传队到四川省通江县沙集嘴地区打土豪、分田地,扩大革命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6月调入中共川陕省委工作,先后担任广元、万源、城口等县的少共书记和大金川少共省委组织部长。1935年6月参加长征。1936年入中央党校学习。
      •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游击第6大队政治委员,豫鄂挺进纵队第1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5师14旅副旅长,鄂南指挥部指挥长,鄂东军分区司令员兼中共地委书记。
      •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2纵队13旅政治委员,鄂东军区副政治委员,鄂豫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河南军区潢川军分区司令员。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副军长兼参谋长,1954年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副军长,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副军长,济南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1月6日因病逝世,享年81岁。
    5. 熊伯涛少将
      • 熊伯涛(1904 – 1975年),河北省黄陂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团11师任作战科长,红3军划归红5军团时,升任8师参谋长,不久调到红1军团红4军11师任参谋长,当时师长是刘海云,师政委是刘亚楼。11师是红1军团主力,它的前身是朱毛红4军的第2纵队,再往前则是参加南昌起义大名鼎鼎的28团一部和红4军特务营、独立营合编而成。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中,率部在黄陂参加了一次战斗,称为“黄陂大捷”。不过这个黄陂不是熊伯涛的家乡,而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黄陂山。这一仗红军四、五万人设伏在黄陂山区,歼灭蒋介石嫡系52师和59师,使第四次围剿破产。
      • 抗日战争时期,随聂荣臻到晋察冀,任独立1团参谋长,第1军分区参谋长,第4军分区司令员,后来在聂荣臻身边任参谋处长。
      • 解放战争时期,任松江军区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12纵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49军副军长。四野12纵不是主力,是由北满三个独立师组成,司令员是赫赫有名的战将钟伟,熊伯涛成为钟伟的副手。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副参谋长,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公安部队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顾问。
      •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5年10月21日因病逝世,终年71岁。
    6. 熊应堂少将
      • 熊应堂(1911 – 1996年),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华河区熊家塆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1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1师3团1营3连战士,红四方面第军4军11师师部手枪营班长,中共鄂豫皖分局军委特务队分队长,军委通讯队副排长、排长、政治指导员,川陕根据地通江县军事指挥长,川陕阆苍广三县军事指挥部指挥长,川陕省军事指挥部独立团1营营长、团长,四方面军第4军10师29团团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四次反“围剿”和开创川陕苏区的历次战役战斗,参加了长征。1935年长征到达陕北后,先后进入红军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1支队1团1营营长、团长。1938年起在小丹阳、句容一带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参加了皖南反扫荡战役,收复了泾县,后任新四军军部特务团团长。1941年1月经历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率部浴血奋战,突出重围。中国共产党不久重建新四军,任新四军第7师独立团团长、白湖独立团团长兼政治委员,沿江支队参谋长兼独立团团长、新四军第7师19旅参谋长。率部转战苏南、皖南、皖中地区,发展地方武装,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
      •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7师19旅副旅长、旅长,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19师师长,第三野战军8兵团25军参谋长、副军长。率部出击鲁南,转战苏北,挥师淮海,渡江南下,解放上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功勋。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军长。1951年1月赴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4军军长,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第20军军长兼浙江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第20军军长和浙江省军区司令员,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浙江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
      •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2月10日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5岁。
    7. 熊梦飞少将
      • 熊梦飞(1912 – 1995年),湖南省耒阳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特科学校管理员,军委干部团管理员,军委2局管理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入中央军委通信学校学习。后任中央军委3局电台报务员,中央局电台报务员。
      •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电台队长,新四军第4支队电台队长,游击支队电台队长,第6支队电台中队长兼政治委员,第4师通信科科长,第4师直属政治处主任。
      • 解放战争时期,任苏皖军区直属政治部主任,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89团政治委员,第7纵队61团政治委员,苏中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江淮军区独立旅政治部主任,第101师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后勤运输部政治委员。参加了苏中、淮海等战役。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历任中央军委军训部处长,军委训练局副局长,通信兵部副参谋长。
      •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7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七、中国人民解放军熊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1. 熊光楷上将
      • 熊光楷(1939.3 – ——),祖籍江西省南昌市,出生于上海市。1956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文专科学校。
      • 1959年在总参谋部情报部资料室工作。1960年9月在中国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大使馆武官处任英文翻译,后在中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使馆武官处任副武官。1981年入军事学院学习。1982年底任总参谋部情报部副处长。1984年12月任总参谋部情报部副部长,1988年8月任部长。1992年11月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助理。1996年1月起任副总参谋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十六届候补中央委员。
      •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4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2000年晋升为上将军衔。
    2. 熊子丹中将
      • 熊子丹(1930 – ——),河北省顺义县(今北京市顺义区)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毕业于空军航空学校。
      • 历任空军飞行员、副大队长、大队长、师技术检查主任、团长、副师长。1961年入空军学院学习。后历任军区空军参谋长助理、空军师长、成都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91年11月退役。
      • 1988年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
    3. 熊自仁中将
      • 熊自仁(1943 – ——),湖北省监利县程集镇人。1962年19岁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79年2月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三等功。1983年,熊自仁担任师政委,进北京政治学院学习一年。毕业后,调任某军政治部副主任。一年后调任某师任政治委员,连任8年。其中两年多该师未配师长,他一肩双挑。这是他人生的一段重要时期,为探索新时期部队如何开展政治工作,如何练兵习武等,呕心沥血,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1992年任广西军区政治部主任,1993年5月任政治委员,1994年2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政治委员,1999年3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任驻香港部队司令员。2003年1月任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
      • 1993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2000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八、中国人民解放军熊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熊雄烈士

        • 熊雄(1892 – 1927.5),原名熊袒福,号中和,字罴士,江西省宜丰县人。出生于一个前清举人的家庭。1907年就读于瑞州府中学堂。1911年参加江西新军学生军。1922年6月加入中国少年共产党,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事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领导人之一。
        • 民主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后,学生军改编为学兵团,是该团的领导人之一。1913年7月参加讨袁,失败后出亡日本。1914年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随后入该党办的军事学校学习。1916年回国,积极投入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先在护国滇军工作,后任护国湘军总司令部上校参谋。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于1919年11月赴法国求学,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同进步留学生和华工一起探讨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1920年底,与赵世炎、李立三等在巴黎组织劳动学会,明确提出要革命,要参加工人运动。随后他们又以劳动学会为中心,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1922年3月转入德国学习。1923年3月根据组织决定,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学习,并按照党的指示,到苏联红军中学习军队的政治工作。大革命时期,1925年9月从苏联回国,被分配到黄埔军官学校任政治大队副队长。10月参加讨伐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任东征军指挥部政治部秘书长,协助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工作。1926年1月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负责主持政治部的工作,并兼中共广东区委军委委员。坚决贯彻党的政策和主张,根据“军队与政治打成一片”的教育方针,在编制计划中开设了国民革命概论、帝国主义侵华史、中国政治经济现状等课程。同时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革命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曾先后聘请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张大雷、何香凝、鲁迅等到军校作政治报告,并亲自负责讲授《军队中政治工作》和《党的宣言训令》两门课程。还通过健全各种制度、创办《黄埔日刊》、组织学生参加民众运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为培养既懂军事又懂政治的军队干部、为北伐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黄埔军校工作期间,对蒋介石的反革命篡权阴谋进行了揭露和斗争。1926年7月,蒋介石借出师北伐之机,发表所谓“临别赠言”,影射攻击共产党,他立即在8月的《黄埔日刊》上发表《对校长“临别赠言”的说明》,与其作针锋相对的斗争。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革命队伍内部的斗争日益尖锐,他坚守工作岗位,一面组织左派力量揭露右派的反革命阴谋,一面秘密组织党团员转移,做好应变的准备。1927年4月4日,在军校召集的国民党特别党部全体党员大会上,公开表示拥护武汉国民党中央的“四大方案”,坚决反对破坏国共合作的广东省党部议案,并组织广州工农群众游行示威,捍卫革命果实。1927年4月15日在广州反革命政变中被捕,5月中旬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牺牲时年仅36岁。
  • 九、近代民主革命熊姓高级将领(领导人)、革命烈士生平简介

    1. 熊成基烈士
      • 熊成基(1887 – 1910.2.27),一名熊承基,字味根,曾用名张建勋、龙潜等,江苏省扬州府甘泉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 幼年入私塾,稍长曾学医,以后立志学军事,他曾说“大丈夫不能为国家出力是很可耻的,于今国势衰弱,受到列强欺侮,只有从军学武才能强国雪耻”,1904年夏到达安庆,考入安徽武备学堂练军班当学兵,很快受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开始了革命生涯。1906年被派任南京新军陆军第9镇炮兵排长。后任安庆炮兵队官,1908年曾率部起义,因准备不充分而失败。1909年初,在日本东京就由革命党人肖翼锟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2月由日本返回东北,只身至长春,投蒋大同。蒋大同乃召商震、徐干、徐竹平等密会于长春,商定进行方略。3月赴日本,结识了同盟会会员孙元,探悉日本参谋部有所谓军事计划秘密书,“颇于辽沈战局有关,若取而售诸俄人,大可得重资以供党用,遂多方弋获卒所愿。”当即担负起售书筹款的任务。同年10月中旬,化装返回长春,寓于藏冠三家。10月底,为售书抵哈尔滨,临行前答应,如售其成功,将以赠款相谢,抵哈后住宾如栈。期间孙元、商震等到哈尔滨与他密谋在蜂蜜山从事开垦,以便存粮购械,并联络新旧革命党人和马胡子伺机起义。

      1910年1月,清廷海军大臣载洵和萨锁冰由俄西伯利亚铁路取道回国,途径哈尔滨,当时闻说,“熊要谋剌载洵。”吉林巡抚陈昭常惊慌万状,张贴重赏的告示,搜查熊成基等革命党人,奸商藏冠三乘机告密,1月29日中午11时,清兵包围宾如栈,熊成基被捕。1月30日,由哈尔滨押解至吉林,启程时观者如堵,熊笑说:“诸君为国珍重,我虽死如生,愿以一腔热血,灌自由之花”,“我愿继我而起者,大有人也。”闻者莫不感泣。2月27日于吉林巴尔虎门外就义,时年23岁。

    十、熊姓人口统计与排名

    根据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熊姓人口数量在当今中国众多姓氏中位居第六十八位。目前,熊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熊姓人口数量也在动态变化,但总体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态势。熊姓在全国范围内分布较为广泛,尤其以湖北、江西、四川、湖南等省为多,这四个省份的熊姓约占全国汉族熊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