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氏家族全记录

## 一、姓氏概况

郭姓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分布广泛的中国姓氏,其起源有多种说法,包括源自任姓的古郭国后裔、出自姬姓的西虢公后裔,以及源于古代城池外城的居邑名称等。郭姓在当代中国人口已达1500万左右,占全国人口的1.13%,是全国第17位大姓。

在2025年的百家姓排名中,郭姓位列第16位。根据最新的人口统计,郭姓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河南,大约占全国郭姓总人口的14.3%。此外,郭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省,这四省的郭姓人口约占全国郭姓总人口的37.8%。其次,广东、四川、陕西、安徽、湖北、辽宁、湖南、江西、江苏、黑龙江等十省区也集中了较多的郭姓人口。全国形成了豫冀鲁晋、粤湘鄂皖、川陕三块郭姓聚集区。

## 二、姓氏起源
郭姓来源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源于城郭命名**:郭是以所居住的地域在城里命名族称的。依据古籍《尚书·尧典·禹贡》记载,大禹的父亲鲧首次创造了“城郭”,也有观点据此推论郭姓可能是崇拜鲧的。郭姓图腾标志像四方的城楼整体形状,居住在东城的称东郭,西城的称西郭,南城的称南郭,北城的称北郭。
2. **出自姬姓**:郭姓始祖禺虢,为周文王弟虢仲、虢叔,他们以虢为郭,是姬姓别支。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文王姬昌的弟弟虢叔于东虢(地址在今天河南省荥阳市东北)。西周末年,周平王为兴建郑国,先后灭掉郐国和东虢。郑武公把虢叔裔孙虢序封于阳曲(地在今山西太原市北),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虢公”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成郭姓。
3. **以封地为姓**:史载,郭姓始祖有以封地“虢”为姓的,又因虢、郭同声之转,故虢、郭二姓互通。
4. **以居处命氏**:中国古代有些居住在城、郭、园、池的人,分别以“城”“郭”“园”“池”为姓。其中居住在郭(即外城,古代“郭”字的字义为外城)的人,以居住地为姓氏,形成郭姓。

## 三、家规祖训
### 尊祖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本培其根,枝叶盛茂。水养其源,河海纳吐。比人禽兽,谁不震怒。惟豺与獭,生知报哺。亦有狐狸,死首邱顾。何以为人,不念尔祖。时祀匪懈,受天之佑。
### 敬宗
惟祖有功,惟宗有德。亦有积德,以衍今日。 宗之有祖,惟尔之食。宗之有类,惟尔之锡。胎孙其谋,子以燕翼。敷时绎思,寝成斯变。 雨露时降,凄惨怵惕。人不敬宗,是谓伐德。
### 事亲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不离于里,不属于毛。 饥寒衣哺,疾痛抑搔。子路负米,虽贫亦多。温裾一绝,痛恨如何。亦有慈鸟,守林夜号。 报德罔极,棘人伊蒿。哀我人斯,三复蓼莪。
### 睦族
惟吾氏族,人百其身。惟吾氏族,其初一人。 一木而分,一气而陈。陈陈相因,是以百身。身有其分,亦一其心。大小相恤,礼义相成。 患难相扶,疾病相临,尔族既睦,受天之庆。

## 四、郭氏家谱
郭氏家族所修族谱现保存在世的大约有上百种,其中大部分是清末民国初年所修,明代修的族谱现存两种:
• **《凫溪郭氏宗谱》**:明代人郭志高纂修,明万历十一年(1583 年)家刻本,现收藏在我国国家图书馆。
• **《<福建漳州>汾阳郭氏谱》**:明代人郭兴重修,明万历二十八年 (1600 年)抄本,现日本和美国各收藏一部。

此外,还有众多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修纂的郭氏家谱,如:
• **天津**:《郭氏家谱四卷首一卷》 (清)郭采轩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刊本 四册 美国
• **山西太谷**:《郭氏家谱不分卷》 (清)郭在朝等修 清道光十九年(1839)序写本 五册 日本 美国
• **黑龙江**:《黑水郭氏家乘八卷》 (民国)郭克兴辑 民国十四年(1925) – 民国十五年(1926)铅印本 北图(又一部三卷) 首都图(世系录二集) 历博(存世德录)考古所(存世系录) 人民大学(存世系录) 中央民院(六卷) 南京大学(存世德录初集)日本(存乡土 录)美国(四卷) 注:为旗籍郭博勒氏的简称。
• **江苏泰县**:《泰邑郭氏七修族谱四卷》 (民国)凌德玺纂辑 郭明成主修 民国十七年(1928)凌庆斋七凤堂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注:清道光十五年郭之兴始修。
• **江苏如皋**:《郭氏宗谱十卷卷首二卷》 (民国)郭全富主修 郭雍男纂辑 民国九年(1920)懿德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 **……**

## 五、历史渊源
1. **远古起源**:相传早在上古夏后氏部落领袖禹的时代(约公元前 21 世纪),郭姓就已得姓开基。古书记载“禹乘二龙,郭支之御”“上古有郭侯,夏朝的禹即有驭手郭哀”,郭支与郭哀被认为是郭姓人的始祖。
2. **商代传承**:据《三一经》记载,商有郭崇,可知商代继夏代之后也有郭姓,商代郭崇也被视为郭姓人的始祖之一。
3. **姬姓分支**: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文王姬昌的弟弟虢叔于东虢(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西周末年,周平王为兴建郑国,灭掉郐国和东虢。郑武公把虢叔裔孙虢序封于阳曲(今山西太原市北),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虢公”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成郭姓。
4. **封地与居处命名**:以封地为姓,史载郭姓始祖有以封地“虢”为姓的,因虢、郭同声之转,二姓互通;还有以居处命氏,居住在郭(外城)的人以居住地为姓氏形成郭姓。

## 六、迁徙分布
郭姓族人最初的发源地当是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先秦两汉时期,郭姓族人繁衍之地仍以山西、陕西、河南为主,“太原”郡望在这一时期形成,并成为后来郭姓人繁衍播迁的主要支源,逐渐在阳曲、冯翊、华阳、京兆(今陕西省西安附近)、中山(今属河北省)、彭城(今江苏省徐州)、馆陶(今属河北省)、曲沃(今属山西省)、河内、广平、邯郸、河东闻喜、敦煌等地形成望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避战祸,大批郭姓人开始南下迁徙,在浙江、江苏等地散居,南迁者尤以太原郭姓为多。
隋唐时期,山西、山东以郭姓为第一大姓。除战乱使得郭姓入居浙江、江苏、湖北等地外,还形成以华阴郭子仪为始祖的汾阳(今山西省静乐一带)望族。后汾阳郭姓后裔嵩入闽成为福建郭姓始祖。
从五代到宋元时期,随着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南下,郭姓人再度南迁,遍布大江南北。
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后散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发展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徙欧美及东南亚。明清时期,郭姓人已是散布全国各地。如今,郭姓以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等省最多,上述五省郭姓约占全国汉族郭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六 。郭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

## 七、历史名人
1. **古代名人**
◦ **郭隗**:战国时代燕国大臣,为燕昭王招贤纳士出计献策,为燕国的兴起作出贡献。
◦ **郭伋**: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初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任上谷太守,官至太中大夫。
◦ **郭象**:河南洛阳人,西晋时的玄学名士,所撰《庄子注》对后世影响很大。
◦ **郭璞**: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博学多才。代表作为《游仙诗》,著有《江赋》等著作,并注释《尔雅》《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典籍。
◦ **郭威**: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隆尧)人,五代时期后周王朝的建立者,在位时的一系列改革为赵宋王朝的建立奠定良好基础。
◦ **郭嘉**:三国时魏曹操谋士,多谋善战,屡建谋功,尤以官渡之战显名。
◦ **郭沔**: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时音乐家、琴家、浙派创始者,作《潇湘水云》《泛沧浪》《飞鸣吟》等曲。
◦ **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人,唐代军事家,在平息安史之乱,维护国家统一中功绩卓著。
◦ **郭忠恕**: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宋著名画家、文字学家,著有《佩觿》三卷、《汗简》等。
◦ **郭若虚**:宋代太原(今属山西省)人,著名书画评论家,所著《图画见闻志》集中体现了他在绘画上的主张及见解。
◦ **郭守敬**:顺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人,元朝著名文学家、水利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主持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 360 年,为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 **郭子兴**:元代定远(今属安徽省)人,为元末起义军中江淮地区首领,后被朱元璋追封为滁阳王。
◦ **郭亮生**:清代常宁(今属湖南省)人,自幼研习岐黄医术,医术精湛,著有《豆麻心经》一书。
◦ **郭嵩焘**:清代湖南湘阴人,为中国第一位驻英大使,曾任广东巡抚、兵部侍郎等职。
2. **近现代名人**
◦ **郭沫若**:四川省乐山人,现代史上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著有《女神》《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许多著作。
◦ **郭永怀**:山东省荣城人,著名的空气力学家,我国导弹、核武器的奠基人。
◦ **郭化若**:又名郭俊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军事学家。曾任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1955 年授中将衔,是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权威。
◦ **郭小川**:河北省丰宁人,现代诗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人民日报》特约记者。
◦ **郭鹤年**:祖籍福建省福州,生于柔佛邦新山市,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有“亚洲糖王”之称,曾被推选为亚洲十大富豪之一。
◦ **郭继枚**:广东省增城县福和都(今福和镇)官塘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3.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领导人**:郭子化,安徽省泗县人,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曾任山东省政府副主席、代理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等职。

## 八、郡望堂号
1. **郡望**
◦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汉郭全之族所在。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太原阳曲,生蕴,蕴生准、配、镇等,其后代人才辈出。
◦ **华阴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隋大将军蒲城公郭荣,太原人,后居华州,其后代在唐朝多有任职。
◦ **冯翊郡**:三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开基始祖为东汉冯翊太守郭孟儒。
◦ **汾阳县**: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华阴郭氏分支,开基始祖为郭子仪。
◦ **京兆郡**:即为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开基祖为西魏右仆射郭嵩,其后代在隋唐时期地位显赫。
◦ 此外还有河内郡、广平郡、敦煌郡、中山郡、馆陶郡、昌乐郡、阳曲郡、颍川郡、固始郡、曲沃、西河、云中、洛阳、邯郸等郡望。
2. **堂号**
◦ **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招贤,郭隗对他说:“你如招贤,先从我开始。你把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并敬郭如老师,后来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纷纷归附燕国,燕国于是强大起来。
◦ 此外,郭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太原堂”“华阴堂”“冯翊堂”“汾阳堂”等。

## 九、郭姓宗祠通用对联
### 门楣题辞
• **汾阳世泽**:“汾阳世泽”,源出郭姓是春秋周王室的后裔。周武王封叔叔姬仲在东虢;周文王之弟亦封在虢,周平王又封姬仲后裔在此虢,故今陕地有北虢、东虢、西虢。郭、虢古代同音通用,子孙便称为郭氏,其后,郭氏代有封侯袭爵者。分支繁衍极盛。唐代的郭子仪,统帅大军,英勇善战、历时三载,征战无数,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使唐朝转危为安,国威大振,为其后唐室中兴立下了旷世功勋。唐王加封其为“代国公”“汾阳郡王”,唐德宗尊其为“尚父”。此时的郭氏可谓名冠一时,声振朝野,郭氏的兴盛亦如日中天。为纪念这位荣耀的显祖,郭氏取堂号为汾阳堂。
### 四言通用联
• **北宫史表;东国人伦**:上联典指战国时燕国大臣郭隗;下联典指东汉学者郭泰,博通坟典,居家教授,弟子至数千人,名震京师。
• **道学千士;纲佐一人**:上联典指北宋开封人郭忠孝,曾跟从程颐学《易经》和《中庸》,进士出身,靖康年间官永兴军路提点刑狱,金人侵永兴,他与唐重分城拒守,城破战死;下联典指唐代大将郭子仪,安禄山叛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击败史思明,肃宗即位后,他为关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官中书令,后又晋封汾阳郡王。
• **汾阳世泽;虢国家声**:全联典指唐·郭子仪,封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虢国为周诸侯国,后裔改虢姓为郭。
• **金台师事;竹马欢迎**:上联典指战国郭隗,燕昭王为隗筑黄金台,以招徕人才,乐毅、邹衍等闻风而至;下联典指东汉·郭伋,有德政,民乐年丰,儿童数百,骑竹马,迎拜道次。
• **光州世胄;魏阙名家**:上联典指郭姓的望族在河南省光州固始县;下联典指唐·郭子仪,祖籍为山西阳曲(当时称汾阳),因而封为“汾阳王”。
### 五言通用联
• **双阙家声大;汾阳世泽长**: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 **相国家声大;汾阳世泽长**:同上。
• **汾阳家声远;鄂渚世泽长**:此联为湖北省汉口沿长江一带的郭氏宗祠联。
• **抱玉三朝楚;怀书十上秦**:此联为唐代诗人郭向诗句联。
• **阁连云一色;池带月重光**:此联为唐代大臣郭震诗句联。
### 六言通用联
• **晋水功勋世族;汾阳将相传芳**: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 **共赏松石间意;自谓羲皇上人**:此联为清代诗人郭麟撰书联。
### 七言通用联
• **晋水功勋绵祖德;汾阳将相旧家风**: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 **功封虢叔家声远;威重汾阳世泽长**:此联为四川省大英县隆盛镇檀木湾村郭氏宗祠联(1)。
• **祖德问安犹点颔;我裔继烈要留心**:此联为四川省大英县隆盛镇檀木湾村郭氏宗祠联(2)。上联典出《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的有关郭子仪的史实。这段史实《旧唐书》记载道:唐德宗时,郭子仪被封为宰相,尊称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册封2000户,给皇粮1500人,马200匹;建宗2年,郭子仪得病,德宗派舒王去探望郭子仪,郭子仪不能起床,只能在床上叩头谢恩。《旧唐书》还记载,郭子仪8个儿子7个女儿、孙和外孙数十人,每年未向郭子仪拜年问安时,郭子仪认不完这些孙子和外孙,只能点颔作答。这二段历史即谓之为“点颔流辉”。
• **潇湘水云留雅韵;关山春雪展新图**:上联典指南宋古琴演奏家郭沔,有《潇湘水云》等流传于世;下联典指北宋画家郭意,工山水,与李成并称“李郭”,为山水画主要流派之一,有《关山春雪》等存世。
• **一池浓墨盛砚底;万木长毫挺笔端**:郭沫若撰郭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郭沫若撰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联。
• **郭子精忠复唐室;燕招贤士筑金台**:上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下联典出指战国·郭隗事典。
• **支分法石源流远;地卜奇山甲第兴**:此联为福建省惠安县百崎回族乡郭氏宗祠联(1)。百崎回族乡是福建省18个少数民族乡中惟一的回族乡,也是泉州市惟一的少数民族乡。这里景秀物华,地灵人杰,优越的地理、优良的历史、优秀的人文增强了整个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郭氏家庙是一座构筑典丽、恢宏壮观、凸显明代建筑风格的古祠,全庙长37.6米,宽17.6米,屋脊高达9米,为皇宫式的木石结构建筑。距围墙60余步的西南隅,至今保存着“午门”的遗迹,午门遗址中间是大门,两边是侧门,花岗岩石礅所雕的云月图案表现了伊斯兰的风格。午门是皇宫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的官吏来到午门前都必须下轿、下马,步行而进。顺着午门进入的古道返回宗祠。围墙西南角水沟涵口的盘形石头上面刻着螺旋形的花纹,这里的回民称它为“分水石”,水沟里的水通过这里时会形成回流。它的寓意是宗支番衍、脉旺流长,而且还寄望远支的族裔应当溯本追源,回报祖德宗功。大门上的这副对联,道出了郭氏的渊源。
### 七言以上通用联
• **织女赐词,汾阳寿考;郭主好礼,真定芳徽**:上联典指唐·郭子仪以平安史之乱功封汾阳王,相传织女赐其词“大富贵亦寿考”;下联典指汉·郭昌,娶真定恭王女,号郭主,好礼节俭,绰有母仪。
• **派出汾阳,将相两朝济美;堂居晋水,簪缨百卉传芳**: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 **见虏单骑,远祖忠贞昭日月;旌闾双阙,先人孝德动乾坤**:戴大宾撰郭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福建省莆田县郭氏宗祠联。
• **祖汾阳、派富阳、族螺阳,三阳开泰;原晋水、分法水、聚奇水,万水朝宗**:郭伯廷撰郭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福建省惠安县百崎回族乡郭氏宗祠联(2)。百崎回民的开基祖郭仲远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从泉州法石(今石头街),带着妻儿迁到后渚港畔的惠南海滨,就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奇山之下安居乐业,生息繁衍,至今600多年,发展成为现在1.3万多人的百崎回族乡。大门上面匾额题字“汾阳衍派”,“汾阳”是汉族郭姓的堂号,源于他们的始祖郭子仪曾经被封为“汾阳王”。百崎郭氏既然是回族,为什么自称是汉人郭子仪的后裔呢?原来元朝时发生了一起“反色目”的排外风波,郭氏回民为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只好寄托在汾阳郭氏望族的名分下。这与大门的匾额异曲同工,当时的严峻局势可窥一斑。其实,百崎回民的先人是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华经商的阿拉伯穆斯林,最初定居在杭州府富阳县的郭家村,历经数代繁衍至郭德广,他的阿拉伯名译音为伊本·库斯·德广贡。“库斯”与“郭氏”谐音,这就是回族人汉族姓的由来。
• **谱衍汾阳,念祖德之贻,谋世传忠孝;堂居晋水,承天朝之宠,渥罔替簪缨**: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 **汾阳诗礼传家,科甲名未即光绳祖武;晋水簪缨奕世,尽忠孝已涅克裕孙谋**: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 **万里寻根乡关何处,黄河岸边虢国文明光华夏;千秋祭祀鼎豆所在,崤函大地郭氏宗裔遍寰宇**: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世界郭氏宗亲总会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郭氏祭祖联。
• **前朝名吏,以素知兵系中州安危,岂止六壬浅术;今代德门,惟阴行善使累叶繁盛,更多三甲寿征**:吴汝纶撰郭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河北省深州市郭氏家祠联。
• **祖汾阳、派富阳、族螺阳、旅台阳,一阳光照天下;原晋水、分法水、开奇水、聚淡水,万水潆洄吾宗**

## 十、郭姓典故、趣事
“口若悬河”源于《晋书·郭象传》。晋代的郭象是一个著名的清谈家。他幼年非常好学,善于思考问题,对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他总喜欢探个究竟。成年后,在许多人请他去做官,他都推辞不就,而是把研究学问和谈论哲学当成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因为他专心读书,所以知识非常渊博。讲解问题时能够把事情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又喜欢发挥自己的见解。当时的太尉王衍常常称赞他说:“听郭象说话,好比悬在山上的河流奔泻,直往下灌,从来没有枯竭的时候。”后来,人们就用“口若悬河”来形容谈吐流利,能言善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