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姓:源远流长的姓氏传承
## 人口统计与姓氏排名

干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其起源可追溯至古寒国,与黄帝联盟的寒部落有关。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73位,在2025年的百家姓排名中位列第279位。据最新统计,干姓人口约27.1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6%左右。

干氏的分布较为广泛,其郡望主要在颍川郡、浔阳郡、荥阳郡等地。目前,干姓人口主要集中在江苏、安徽、江西、广东等地。

## 历史来源
干姓来源颇为丰富,主要如下:
1. **以国为姓**:古代有干国,其地理位置大致在如今江苏扬州一带。春秋时期,干国被吴国所灭,干国之人便以国名为姓,由此形成了干氏。
2. **以祖先之名衍姓**:春秋时,宋国有一位大夫名叫干犨,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名字中的“干”字为姓,这成为干姓中的一支重要分支。
3. **由其他姓氏演变而来**:周武王之子邗叔之后,原本姓氏写作“邗” ,后来去掉邑旁,改作“干”,从而有了干姓。
4. **以邑为姓**:据《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期,吴国境内有一处名为干隧之地,那里的人们很多以邑名为姓,称“干”姓。干隧在战国时是一处地名,是越王擒获吴王夫差的地方,其位置在今江苏吴县西北 。
5. **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期,干氏这一姓氏发生了演变;此外,三字姓厘若干氏后来也改为干姓 。

## 家族名人
1. **干宝**:晋代杰出人物。他自幼勤奋好学,博览各类书籍。其著作《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的经典之作,在文学史上具有较高地位。
2. **干吉**:三国时代人士。传说他从一位仙翁处学得道家经典,不仅懂得如何治疗百病,还能祈神求雨,在当时颇有名气。
3. **干桂**:明代顺天人士,正德年间考中进士,官至督御史。他为官政治严明,在其任职之地,地方上的豪强都不敢肆意妄为,收敛了自己的行为。
4. **干祖望**:1912 年 9 月出生,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更是中医耳鼻喉科的奠基者与创业者之一。他在该领域辛勤耕耘,无间断临床长达 66 年 。在治疗慢性咽炎、增生性喉炎方面成效显著,有效率 95%以上,治愈率 85%以上。他是第一个发表报导“喉源发性咳嗽”“多涕症”的人;独自承担举办了“中医耳鼻喉科师资班”,培育出约 160 名专业临床医师;1991—1994 年首届全国 500 名老中医继承工作中带出两名优秀学生,成绩在江苏位列第一、全国名列前茅;还在多个重要的中医培训交流活动中担当主角。他在临床实践与科研领域均有建树,1981 年—1988 年在全国(包括台湾)公开发行的医刊杂志上,有 104 篇探讨他治学精神、思想体系等内容的文章发表。凭借众多成就,1985 年获“优秀教育工作者”奖状及奖章,1991 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终身奖”及证书。
5. **干季良**:男,1941 年 12 月生,浙江人。1963 年毕业于上海铁道医学院 ,是上海第二医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教授、美国纽约科学院委员、韩国仁济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委员会委员。他擅长治疗肢体淋巴水肿性疾病,微波烘疗这一创新疗法经《健康报》等媒体报道后广受关注。他主持多项科研课题,其中丝虫病相关课题于 1997 年通过上海市教委鉴定,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此外,他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在国外整形外科杂志发表论文 10 余篇,在国内杂志发表 20 余篇,还曾获 1992 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第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铜奖。
6. **干将**:春秋末年吴国庐地人,是名闻遐迩的冶金匠,尤其擅长铸剑。吴王曾命他铸剑,历时三年,成功铸成雌雄一对宝剑,雄剑名为干将,因其铸剑技艺高超,这把剑被称为吴干之剑 。
7. **干奕**:元朝时北庭人。其祖父因曾躲避孙儿回归元朝的举动,世居永昌。干奕在元朝为官,官至平章政事,为官廉明,典重守礼,通达治理之道,政绩显著,声名远扬。
8. **干道冲**:据相关典籍记载,宋时西夏人干道冲随夏主迁至兴州,世代掌管夏国史。他精通五经,官至中书宰相,是位学识渊博的杰出人物。元朝的干勒忠也有突出才能,他熟悉女真、契丹文字,精通法律,官至同佥枢密院事 。
9. **干大文**:女,1951 年 2 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汉族。现任航天职大教师,讲师职称。其职业生涯丰富多样,有过务农、在不同企业及教育机构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经历。独立承担多门课程的授课任务与班主任工作,编写多种讲义并多次获校讲义质量一等奖。在学术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在多个专业刊物发表多篇优秀论文并获奖。

## 干姓寻源
黄帝联盟中有寒部落,部落首领寒哀曾为黄帝驾御马车,是寒氏族的始祖。因“寒”与“干”在古代读音相通,“寒哀”又被称作“干类”。黄、寒两族通婚,黄帝子青阳娶了寒族女子,生下少皋。夏朝时,寒浞被伯明氏驱逐,后投奔东夷族后羿并成为其相国 。但寒浞野心勃勃,“行媚于内,取贿于外,愚弄其民”,趁后羿毫无防备,将其杀害并夺取政权,封儿子浇于过(今山东掖县),封豷于戈 。后来,夏朝中兴,少康灭掉浇于过,少康之子后杼又灭掉豷于戈 。寒族战败后人口分散,分为干、戈两族。由于盾也称为“干”,这从侧面反映出寒部落勇猛善战,且擅长制造干戈等武器 。如今山东潍县,旧称寒亭,就是古代寒国的所在地 。

夏朝灭掉寒国后,寒族人开始南迁,商朝末年迁至徐州至江西一带,所以寒(干)郡望分布于颖川郡、浔阳郡 。商代时,干国是商朝的属国。因当地人民善于制造盾牌、使用盾牌,又擅长干栏式建筑,故而将“干”作为国名和姓氏。周代中叶后,干国从徐州南迁至临淮,所以“干”字旁边加上了“邑”旁,写作“邗”。临淮位于今江苏泗洪 。后来,干国继续南迁至江苏扬州 ,最终被吴国所灭,吴、干之战异常残酷,“昔者吴、干战,未龀者不得入军门。国子摘其齿,遂入,为干国多”,说的是为了参加抗吴战争,年幼的孩子提前凿齿以显示自己成年。

干国灭亡后,一部分族人留在临淮、邗等地,后来并入宋国,成为干姓,其郡望为荥阳郡、颍川郡 。宋有大夫干犨,汉有蜀尉干献、京兆尹干已衍,吴有军师干吉,晋有将军干瓒、散骑常侍干宝(新蔡人)。此外,还有一部分干人南迁到姑苏寒山 ,融入吴地,被称为干吴 。因邗虽被吴灭,但仍有干人留下,“吴有干隧之地,故多干姓”。干隧是邗都的一条隧道,也就是邗沟——运河这一重要通道。“吴城邗,沟通江淮” 。

干将为干人的后裔,他铸剑的工艺精湛,所铸之剑锋利无比。越国灭掉吴国后,干吴转变为干越。南迁至江西余干的干人,与当地的越人、越章人、扬越人相互融合,也成为干越族的一部分,最终融入汉族 。明代时,江西新干(淦)县有较多干姓人口,是当地大族,如高淳教渝干凤、孝子干显思 ,康熙时的贡生星子县人干特等。

还有一支干人没有与越人结合,由于体格高大,被称为赣巨人,居住在枭阳,即今鄱阳县西。后来,赣人这一群体逐渐演变为赣姓。

## 迁徙分布
干姓望族主要居住在颖川(今河南长葛、许昌一带)、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从地理范围来看,在古代,三国魏正始三年(公元 242 年)分河南郡一部设置荥阳郡,其大致范围是今河南省黄河以南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也就是如今郑州地区;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 230 年)置郡,相当于今河南省许昌一带的为颖川郡 ,这便是干姓两个重要郡望的地理区域。目前,干姓人口在全国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南省郑州及许昌一带。